精准扶貧的「海南答卷」:打贏輸不起的攻堅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08 16:00
十月的瓊州大地,依舊艷陽高照。乍眼一望,樹綠山青、水清沙白,到處都彌漫着一股生機;深入到最偏遠的「窮山溝」才發現,一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要凝聚全省脫貧攻堅的最大共識、形成最大合力,舉全省之力,用更大的決心、更准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打贏這場『輸不起的攻堅之戰』!」9月29日,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在全省脫貧攻堅推進暨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擲地有聲。2015年以來,海南緊緊圍繞「三年脫貧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的決策部署,讓8.6萬余人脫貧,完成60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任務,全省5個國家級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打響了脫貧攻堅的「當頭炮」。2016年,海南全省計劃減貧18.8萬人。
精准扶貧「准」字當頭
像這樣的「本子」,海南有數十萬冊。在這背後,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海南開展了省內扶貧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進村入戶調查,全省共抽調省、市縣、鄉鎮各級機關干部4000多人次,組成844個調查組,利用近兩個月時間,先後四次對全省農村14.1萬多戶、59.98萬余人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非在冊的貧困戶和農墾系統貧困人口進行全面、深入的入戶調查,摸清了全省貧困人口的底數。
這次4000多人次近兩個月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海南扶貧的「大數據」:至2015年底,全省農村貧困人口11.6萬戶47.7萬人;有2.4萬戶9.7萬人確認為2015年脫貧人口;有1.1萬戶4.3萬人因不符合貧困標准被剔除;有1.54萬戶6.5萬人被確認為新增貧困戶。這次調查出來的大數據中,不僅有精確的貧困人口信息,更重要的是對致貧原因等的分析。
「就像看病一樣,對症才能下藥,如果連『病根兒』都不知道在哪里,還怎麼去拔『窮根兒』?」林東說,截至2016年1月底,昌江全縣共有建檔立卡確認貧困人口2202人,每一戶都有「一對一」的幫扶責任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脫貧措施。
在昌江縣海尾鎮打顯村,今年77歲的貧困戶謝德桂,兒子在外打工,女兒外嫁,如今家里只有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伴,老兩口靠着低保金維持生活。海尾鎮政府在扶貧幫扶工作中,從縣里下撥的產業扶貧資金里劃出經費,讓老兩口加入村里養羊能人成立的合作社,年底就可以獲得分紅,幫助老人脫貧改善生活。
「經過細致的摸底全面排查,我們發現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在我們縣里的情況較多,針對這一現象,我們特別設立了3000萬元的『雙特基金』,對那些新農合報銷部分之外需要貧困戶自行承擔的部分進行兜底,解決因病致貧的問題,也不會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輟學。」昌江黎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林東說。
建檔立卡、建設扶貧「大數據」費時費力,成本也較高,但海南省副省長何西慶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戶的貧困原因不同,我們只有找出症結所在,才能定點消滅貧困。」何西慶說。
據了解,在國家級貧困縣——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建檔立卡的工作更為精准和細致。2015年,瓊中把全縣劃分為22個片區,派出450多名干部,配合22個省調查組,開展了「一訪二問三聽四看五查」的「12345」調查行動。同時,按照貧困對象識別程序,開展一申請、三計算、一評議、兩公示、一公告的「13121」識別行動,由農戶、村兩委、駐村幫扶工作隊、鄉鎮、縣逐層簽字,精准識別。目前,全縣識別貧困人口26598人。
「基礎工作一定要做扎實,這也是為上級領導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依據。」海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對這些「大數據」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之後,在具體的脫貧工作中,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科學准確的扶貧大數據,如何脫貧這個「藥方」就比較好開了。
產業扶貧「特」字當頭
在今年的國慶節黃金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什寒村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這里體驗到原汁原味黎苗文化的同時,也讓當地群眾賺的盆滿缽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2012年之前,這個坐落在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海南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的黎族苗族混居村,年人均收入僅有5308元,曾經是瓊中最偏遠、最貧困的村莊之一。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接近9000元,3年時間每年接近20%增長的背後,是當地發展「互聯網+旅游」產業的結果。
什寒村曾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最貧困村之一,這里海拔高、溫度低、晝夜溫差大,橡膠、檳榔等常規作物無法種植。傳統的產業扶貧和補助補貼性扶貧解決不了什寒的根本性問題,村民守着青山綠水卻依然過着窮困的日子。為了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瓊中縣委、縣政府根據什寒當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內涵,策劃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產品,通過旅游扶貧試點,促進什寒村的產業融合和創新,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做文章,讓游客充分享受「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自在,也讓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鄉村旅游的多業態發展,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2013年以來,什寒村村民開店由最初的2家發展到近20家,包括農家樂飯店、土特產店、茶吧、燒烤園等。什寒村旅游收入從無到有,每年呈倍數的速度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全村2013年旅游收入60余萬元;2014年旅游收入113.3萬元;2015年1月至11月份,什寒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7萬人次,同比增長26.67%,實現旅游收入726.46萬元。
「旅游本來就是海南的強項,實踐證明,只要路子找得准,脫貧也不是什麼難事兒。」瓊中縣扶貧系統一位干部說。
什寒村的扶貧「翻身仗」,只是海南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同樣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瓊海市會山鎮,因發展特色旅游產業脫貧的故事還於今年年初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這個曾經全鎮沒有一家超市的瓊海最窮小鎮,走上了「田園+」的脫貧路子。田園風光+黎苗風情,還有硬板化道路直通的會山鎮加腦村,吸引大批島內外游客自駕前來觀光。2015年春節期間,加腦村接待了1000多名自駕游客。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海南根據實際,提出實施精准脫貧十項措施,包括發展特色產業脫貧;發展鄉村旅游脫貧;發展電子商務脫貧;引導勞務輸出脫貧;加強教育和文化建設脫貧;實施衛生健康脫貧;實施科技、人才引領脫貧;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脫貧;生態移民、生態補償脫貧和實施社會保障兜底脫貧。
「這『十駕馬車』同時拉動只為一個目標:2020年與全國同步奔小康!」海南省扶貧辦主要負責人表示,海南提出的產業扶貧,「特」字當頭,充分利用了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各種優勢,彰顯了扶貧攻堅的「海南特色」。
制度扶貧「嚴」字當頭
「現在經常能在村里見到幫助我們脫貧的領導干部,連縣委李江華書記我都見了好多次了,真的要感謝這些黨的干部。」日前,海南省臨高縣博厚鎮新賢村村委會主任蘇光明高興的告訴記者,他們的好日子要來了。
現如今,蘇光明除了村委會主任,還多了一個身份——臨高新賢熱帶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長期以來,新賢村地處偏遠,坡地多、水田少,全村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甘蔗,畝產經濟效益較低,村民想改變現狀卻苦於沒路子。對此,臨高縣委縣政府和該村的幫扶單位海南省農行,幫助他們想了一條勤勞致富的路子。他們村成立了合作社,140多名村民一共拿出1300畝土地入股,農行提供政府貼息貸款,一家有技術、有實力的企業和他們合作種植鳳梨。「這家企業提供種苗、技術,還實行保底收購,這樣我們的風險也很小,只要勤勞,就能致富,好日子就在前頭!」
在新賢村脫貧故事的背後,是海南全省各級黨委政府以及300多個定點幫扶單位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以及海南對於扶貧攻堅嚴格的考核體系。
「全省上下都要進一步增強對脫貧攻堅工作的認識,既看到成績,更要以問題為導向,層層細化落實責任、傳導壓力,實實在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項部署落實好,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工作合力。」在9月29日召開的全省脫貧攻堅推進暨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上,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在總結完成績後,用了更多的篇幅來談問題,他希望,在已經成為制度化的扶貧攻堅戰中,各級領導干部能夠真正把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貧措施「落到地上」。
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以後,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結合海南省情和脫貧攻堅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先後出台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海南省農村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海南省關於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准脫貧的實施意見》等20個相關文件,結合海南實際落實中央精神,形成了一整套脫貧攻堅的制度體系。
「現在扶貧工作都是制度化了,有獎有罰,大家都非常明白。」海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海南整個扶貧制度體系,最大的特色就是「嚴」,就在不久前,省里剛剛派出九個督導組,對全省各個市縣的扶貧攻堅工作展開督導。
目前,海南18個市縣實行了脫貧攻堅黨政同責,市縣委書記、市縣長均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組長,與鄉鎮黨委書記、鄉鎮政府鄉鎮長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落實責任人,夯實脫貧攻堅任務。
扶貧攻堅「教」字當頭
「黨和政府幫扶支持大家是宗旨和職責所在,但脫貧致富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父老鄉親們勤勞的雙手和不斷提高的素質與見識。」日前,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在瓊中縣調研時聽取貧困戶、扶貧干部代表等的發言後如是說。羅保銘認為,相比內地而言,海南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不差,貧困的根子在教育,扶貧要注重扶智力、扶志氣,轉變觀念,勤勞致富。
對海南而言,改變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戰的一大難點。脫貧攻堅最根本的是要充分調動和提高群眾發展致富的內生動力,整合各方力量資源,把精准的要求貫穿到幫扶工作的全過程,確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項扶貧政策與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既然是扶貧攻堅,剩下的這47.7萬人,肯定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雖然困難大,但我們有信心!」海南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海南將把「教」字放在扶貧攻堅的首位。
該負責人表示,這個「教」字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加大對扶貧系統人員的培訓力度,包括300多名駐村的「第一書記」以及重點落實扶貧工作的村干部等;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教育引導農民轉變觀念、革除陋習,拋棄「寧可受窮,不願受累」的落後觀念;特別是要以群眾喜聞樂見、鮮活生動的形式,推出一大批自立自強、致富不忘老鄉的農民典型和用心用情、苦干實干的一線扶貧干部典型,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地調動貧困群眾人心思進、主動脫貧、勤勞致富的積極性。
「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切實認識並解決存在的問題,把精准扶貧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確保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讓扶貧對象滿意,讓廣大群眾滿意。」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說。(來源:人民網(603000,股吧))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