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世界貿易呈三足鼎立 亞洲價值鏈趨勢明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8 16:10
和訊網消息全球貿易新常態與經濟治理新框架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舉辦。28日,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在研討會上表示,世界貿易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趨勢在2012年之後就變掉了,從2013年開始中國變為最大的貿易國,中國而不是美國,中國、美國和德國依次成為全球最多國家的最大的貿易伙伴。所以從貿易上來講,美國核心變成三足鼎立。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來,高速增長改成低速增長,美國核心變成三足鼎立。
以下為文字實錄:
鞠建東:我來解釋一下這個內容的概要第一個:三足鼎立是不是新的。第二個:全球治理框架的G3。第三個:華夏共同體和一帶一路變成一體兩翼的開放新戰略。
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已經從2011年開始連續5年下滑,2015年全球貿易是-13.6%的增長,其嚴重程度是僅次於2009年,這種增速下滑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周期性的還是常態性的,這是我們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認為這種下滑本身有着深刻的經濟結構的變化、貿易結構的變化。首先我們看全球後貿易增長率,增速下滑,2015年是-13.2%。但看結構的變化,1980年和2000年,2000年的時候基本上是以美國為核心,美國是占全球貿易的15.48%,第二名的德國是7.96%,第三名是日本,第二名和第三名加在一起還不如美國,所以在2000年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世界貿易是以美國為核心。
世界貿易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趨勢在2012年之後就變掉了,從2013年開始中國變為最大的貿易國,中國而不是美國,中國、美國和德國依次成為全球最多國家的最大的貿易伙伴。所以從貿易上來講,美國核心變成三足鼎立。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來,高速增長改成低速增長,美國核心變成三足鼎立。
第二,原來的全球價值鏈逐漸變成北美價值鏈、歐洲價值鏈和亞洲價值鏈三足鼎立的結構性的變化。從1995年來看第一,歐洲價值鏈基本形成,德國是核心國家。第二,美國是美洲的核心,但同時美國又是日本的核心,美國又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而且在亞洲的一些貿易大國也還都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比如說韓國或者是印度。所以在1995年可以看得出來,就是世界整個經濟體系大體上還是以美國為核心。
到2014年,這個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最主要的變化:變化1:亞洲是日本作為核心國改變成中國作為核心國。變化2:以前以美國為最大貿易伙伴的這些國家改變成以中國為最大貿易伙伴,比如日本、韓國。所以從2014年你可以看出,亞洲價值鏈的趨勢更加明顯,到2014年我們大概可以說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價值鏈,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價值鏈,以美國為核心的美洲價值鏈大概是形成了,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
全球價值鏈出線變化的原因有四個:因素1:低成本的勞動力。因素2:技術成本。因素3:制度成本。因素4:全球價值鏈。
從低成本的勞動力來看,驅動低成本勞動力進入世界市場的在過去主要是中國,2012年之後,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達,所以這個低成本的勞動力,從中國已經不能無限制的提供低成本的勞動力進入世界市場,這是第一個。
從技術成本來看,從六七十年代開始以集裝箱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帶來貿易技術成本的大規模下降,這種技術成本的下降到了2012年左右也基本上趨於平緩。
從制度成本來看,貿易制度成本的下降,從多回合之後,由於不同國家之間有不同的利息沖突,所以在全球之間繼續降低這種制度成本越來越困。
從全球價值鏈來看,全球價值鏈,開始向區域價值鏈轉化。有意思的是,在亞洲我們看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比如日本在80年左右,日本貿易量大概是中國貿易量大概3-4倍。2015年,中國貿易量是日本貿易量的3倍,大概20幾年變了10-12倍。
中國所經歷的趨勢大概是日本經歷的70年代差不多,日本大概在70年代的時候,曾經的貿易增長速度超過20%左右。但是當日本剩余勞動力已經消化的差不多之後,日本貿易增長速度,也就慢慢回歸到發達國家6%左右的增長。當中國的剩余勞動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充沛之後,中國貿易的增長力還能回到以前嗎?還是像日本這樣?
總結一下第一部分所說的12個字:第一個:變成中低速的增長貿易量。第二個:從美國核心變成三足鼎立。第三個:從中國驅動,變成區塊的機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