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FT:天然氣的時代來臨 石油需求趨緩 抑制油價難再起

鉅亨網鄭杰 綜合報導


傳統觀念認為,未來石油需求必節節高升,人口統計學和新興市場的需求促成了這樣的觀點,而石油產業也以此為共識,然而《金融時報》表示,這樣的共識是錯的,因為替代石油的天然氣出現了,且許多國家也採行的節能措施,未來十年石油需求達到平衡高點的可能性似乎也市場認知的還要有可能。

美國的頁岩油革命也經顛覆了能源市場,之後還會有更多改變,美國天然氣價格至今遠低於石油,市場漸漸會接受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這兩者的價差還是會如此巨大,這樣的差距導致美國掀起一波以天然氣取代石油的趨勢,這股趨勢很快就會擴散到全球,環保考慮、政治考量和能源取得性的差異也都會對此趨勢推波助瀾。


過去能源多頭的立論主要建立在中國等新興市場對於石油的需求之上,以及這些國家消費者的低汽車使用率,也就是說當未來,這些國家人民越有錢時,開車的人就會越多。

但《金融時報》指出,這樣的立論卻忽略了一些重點,根據統計 2010 年全球石油生產量約 8700 萬桶,汽車每日的消耗原油桶數約為 2220 萬桶,卡車為 130 萬桶、飛機為 500 萬桶、船舶為 400 萬桶、鐵路為 200 萬桶、石油化工為 900 萬桶、工業活動為 1400 萬桶、能源占 500 萬桶,熱能則用去 900 萬桶,但幾乎所有的部門天然氣使用比例都增加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改變並非遙不可及,也並非假想,替代轉變已經開始。

在美國這樣的轉變更是在各家企業中都可發現,從鐵路業到快遞業皆然,其他能源探勘公司也都將重心轉往開發天然氣。而美國大量廉價的天然氣還能推動工業復興,使用天然氣比例增加後由於動力成本降低,美國石化產業產預計 2016 年起將明顯提升,這也將對國外廠商產生壓力。

除了成本之外,就連歐洲的監管法規也對石油業不利,今年二月,歐盟起草了一份法案,要求在主要跨歐洲的公路上每 400 公里就必須要設立液化天然氣加氣站,並且要求 2020 年前,歐洲所有 139 座港口也必須設立加氣站。

最為關鍵的是就連中國也開始有所改變。2012 年中國重型卡車銷售中有 8% 是採天然氣燃料,上路的瓦斯卡車輛增至 4 萬輛,這或許對經濟較為不利,但是中國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中國政府對環保的關心也就日益重視。

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各國的態度轉變,也促使廠商更為有效利用能源,根據花旗研究新車的燃油經濟性年增率約為 2.5%。這樣的轉變已經足夠讓全球石油需求成長大減,當然也會壓抑油價。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