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
德國汽車製造商正積極反攻電動車市場,以應對來自中國品牌的激烈競爭以及在全球範圍內面臨的多重危機。在本周慕尼黑車展上,BMW、賓士和福斯 (Volkswagen) 等車廠正推出一系列新款電動車,希望能重新確立德國工程作為全球基準的地位,並奪回市場注意力。
瑞典汽車品牌 Volvo 正採取重大措施,將更多權力下放給其在中國的高階主管,以應對當地市場的激烈競爭並提振銷售業績。Volvo 由中國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所控制。Volvo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次治理模式的調整,將使中國的在地團隊能更有效地根據當地市場需求,量身打造製造、產品和技術開發策略。
據《Barron’s》報導,中國電動車市場正經歷一場激烈的變革,儘管整體銷量依然強勁,但日益白熱化的競爭與殘酷的價格戰,使得市場已不再是所有品牌都能隨波逐流輕鬆成長的藍海,獲利能力也成為各家車廠面臨的嚴峻考驗。根據花旗分析師 Jeff Chung 的數據,純電動車銷量目前已占中國新車總銷量的約三分之一,相較 1 年前的約 25% 有顯著提升。
美股雷達
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 Lucid 週四 (21 日) 宣布,公司董事會已批准實施 1 比 10 的反向股票分割計畫,並同步縮減普通股的授權發行數量,將於 2025 年 8 月 29 日美東時間下午 5 點正式生效。反向股票分割計畫已於 8 月 18 日舉行的特別股東大會中獲得批准。
美股雷達
小鵬汽車 (XPEV-US) 周二 (19 日) 公布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總營收和汽車交付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同時淨虧損顯著收窄,展現其在激烈價格戰中加速邁向規模與盈利雙重轉捩點的實力。然而,公司對第三季的營收和交付指引卻略低於市場預期,引發市場關注。
港股
小米集團 (01810-HK) 周二 (19 日) 公布第二季財報,營收與獲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這份強勁的成績單,主要歸功於其智能電動車業務的迅速崛起,以及物聯網 (IoT) 和互聯網服務板塊的穩健成長。財報顯示,小米第二季營收達 1,160 億元人民幣,年增 30.5%,高於市場預期的 1,150 億元。
歐亞股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CEA) 數據,歐洲新車總銷量在 6 月份下降 5.1% 至 124 萬輛,這是近 10 個月來最大的跌幅。儘管電池電動車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其銷售增長速度卻創下今年新低。ACEA 強調,消費者普遍持謹慎態度,呼籲採取更強勁的需求措施以加速市場轉型。
國際政經
中國政府本周針對電動汽車 (EV) 關鍵電池製造技術實施出口限制,這項新政策限制了八項重要的電池製造技術對外輸出,據《CNN》報導認為,相關政策可能會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出口限制的具體內容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公告,此次限制出口的技術包括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和五項提煉鋰的關鍵技術。
美股雷達
在隱忍數周後,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再度嚴詞批評「大而美」法案,將大幅增加美國國債,而川普則反擊稱馬斯克從政府補貼中獲利巨大,不然就只能滾回「南非老家」,兩人針鋒相對再讓特斯拉股票周一盤後一度下跌 3%。馬斯克對「大而美法案」猛烈抨擊在相對沉默一段時間後,馬斯克本周對川普的「全面稅務與支出法案」發動猛攻,他警告該法案將使美國國債增加,並矢言要讓支持它的政治人物下台。
A股港股
小米集團旗下首款 SUV 車型小米 YU7 於 6 月 26 日晚間正式上市,旋即引爆市場熱潮。發布會後 3 分鐘內,YU7 訂單便突破 20 萬台,1 小時內大定數量更達到驚人的 28.9 萬台。陸媒《財經天下》報導稱,這一銷售記錄成為中國汽車發展史上短期內難以超越的里程碑。
美股雷達
加拿大研究機構 Visual Capitalist 發布報告指出,隨著川普政府重啟對非北美進口汽車徵收 25% 關稅的計畫,美國車市可能迎來全面漲價潮。由於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高度全球化,價格傳導效應恐將顯著,尤其對海外製造依賴程度較高的品牌更為敏感。
A股港股
小米 YU7 豪華高性能 SUV 將於 6 月 26 日發表,全系標配超長續航與先進智駕技術,價格預計 30 萬人民幣起。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於 6 月 23 日正式宣布,眾所期待的小米首款 SUV 車型 YU7 將於 6 月 26 日晚間 7 點正式亮相。
期貨
近期以來,鉑金價格持續強勁上漲,已達到 4 年多來的新高,並一度達到 1275.45 美元,距離 1300 美元高點僅咫尺之遙。截至目前,鉑金今年的漲幅已擴大至近 40%,表現優於黃金 (26%) 和白銀 (26%)。這一波漲勢不僅受到技術性支撐,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市場供需基本面的顯著緊縮。
A股港股
據陸媒報導,中歐近期在經貿領域的互動頻繁,既有高層次的官方會談,也有促進雙方企業交流的峰會。這些活動發生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出,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在法國巴黎舉行會談,為中歐今年重要議程做好經貿準備。
美股雷達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Adam Jonas 表示,儘管馬斯克與川普總統之間的分歧,導致特斯拉 (TSLA-US) 股價下跌近 15%,但該公司「仍握有諸多非政治性利好」,幫助股價走高。Jonas 是華爾街最看好特斯拉的分析師之一。他認為,儘管馬斯克和川普的爭議,可能導致部分政治光譜的疏離,並為特斯拉帶來短期阻力,但特斯拉「仍然握有許多寶貴的牌,而且這些牌基本上與政治無關」。
美股雷達
美國總統川普週五 (30 日) 表示,包括特斯拉在內的美國汽車製造商,未來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整輛汽車,且所有零件也必須在美國製造,不得依賴海外供應鏈。美國總統川普週五舉行記者會慶祝馬斯克卸任,結束其四個月政府效率部領導任期,當被問及進口零件的關稅對特斯拉等企業造成的衝擊時,川普重申其「美國製造」政策立場。
在中國汽車市場邁向智能化的大潮中,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憑藉其驚人的市場滲透率,強勢搶占了領先地位。僅在四月份,比亞迪搭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銷量就達到 21.3 萬輛,占其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 71%,累計銷量已突破 48 萬輛,穩居智能駕駛車型銷量榜首。
根據 KERUI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 年 4 月份的電池企業裝機量中,寧德時代 (300750-CN) 以 44.7% 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 比亞迪 (01211-HK) 弗迪電池以 23.3% 的份額排名第二。 這兩家主要的電池廠商合計佔據了高達 68% 的市場份額。
A股港股
在上周宣布大幅降價後,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周一 (26 日) 在香港股市領跌中國電動車板塊,帶動整個行業普遍走低,市場對新一輪價格戰的擔憂加劇。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如今約有 100 個品牌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爭奪市占率,導致競爭異常殘酷,價格戰廝殺慘烈。
A股港股
在「2025 汽車極端環境測試技術研討會」上,中國國家高寒機動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正式發布了《2024-2025 新能源汽車寒區質量報告》。這是中國首個聚焦新能源汽車在寒區環境下質量的專項研究報告,並宣布將展開「寒區專項測試」,旨在建立科學完備的測試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