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雙星」發射成功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達19枚 將測全球組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27 09:47
搭載兩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的「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據中通社消息,中國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新成功發射「一箭雙星」,使北斗導航系統的衛星總數增加到19枚。業內權威專家稱,這次兩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實現北斗系統發展進程中的三個首次,為推動北斗全球組網建設、運行奠定了重要基礎。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25日晚在西昌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和「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18、19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表示,本次發射任務,一是首次實現「一箭雙星」直接入軌發射,為後續採取此種發射技術,加快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奠定基礎。
二是首次發射新一代中圓軌道衛星,作為北斗系統全球組網的主要衛星,新一代中圓軌道衛星採用全新導航衛星專用平台,衛星性能有較大提升,具備全球運行服務能力。
三是首次開展星間鏈路組網試驗,最新發射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共同開展新型導航信號、星間鏈路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同時,實現星間互聯互通,共同開展全球組網試驗驗證工作。
楊長風認為,這次「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對於確保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順利實施、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也標誌着北斗系統全球化征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測速、授時服務,並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作為國家重大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北斗系統2012年底正式提供亞太區域服務以來,系統連續穩定運行,性能指標穩中有升。
中國從國家層面對衛星導航產業長期發展進行總體部署,現已形成包括基礎產品、應用終端、運行服務等較為完整的北斗產業體系。目前,國產北斗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已取得全面突破,北斗芯片累計銷量超過800萬片,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氣象預報、地理測繪、救災減災、手機導航、車載導航等行業和大眾消費領域,面向智能手機的國產北斗移動通信一體化芯片也已經上市。此外,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正積極建設,建成後可提供廣域米級/分米級、區域厘米級即時定位服務。
北斗系統還深度參與國際衛星導航組織活動,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積極承擔國際義務,同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系統開展相容與交互操作等衛星導航領域合作,並積極融入國際標準推進北斗國際化,推動北斗系統進入國際民航、國際海事、移動通信等國際組織相關標準。
北斗系統現已成為國際海事組織認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取得國際海事應用合法地位,被國際民航組織認可為核心星座並啟動相關標準編制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前可成為國際移動通信標準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建設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在2000年建成北斗試驗導航衛星系統;第二步,在2012年建成區域導航系統;第三步,在2020年左右,建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目前,前兩步已實現,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中國最新發射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與此前的北斗衛星相比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部件國產化率提高到98%,其「心臟」「慧腦」「鐵骨」等關鍵器部件全部為「中國製造」。
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介紹,25日發射的第18、19顆北斗導航衛星的設計壽命從以前的8年提高到12年。這兩顆衛星使用的新技術、新產品佔到衛星全部產品的近8成,這在中國以前研製的衛星上前所未有。
銣原子鐘是其中典型的例子。銣原子鐘被譽為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心臟」,是決定定位系統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五院西安分院和510所經過數年的研製,相繼攻克了銣鐘壽命、長期穩定度等難題,研製出中國第一台銣鐘。
謝軍說,高精度銣鐘是新發射的北斗雙星有效載荷的核心設備。相比之前,新一代高精度銣鐘的定位、測距和授時等功能更加精準,可提供更加精確的定位服務。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