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永遠漲」時代結束!陸70城中古屋價連跌北京慘居冠 專家憂:加速財富分化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一 (15 日) 公佈全國 70 個中大城市 8 月中古屋價格變動數據,結果令人意外,70 城中僅長春房價微漲 0.1%,其餘 69 城全線下跌,北京以月減 1.2% 的跌幅居首,西安 1.1% 緊隨其後。

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當地房價走勢向來被視為市場風向球。過去「京滬永遠漲」的觀念深入人心,北京房產更被視為「最核心資產」,但此次數據打破了這個認知。
中原領先指數顯示,北京房價從 7 月的 726 點跌至 8 月的 713 點,單月跌幅 1.8%,若從 2023 年 5 月最高點算起,累計跌幅已超過三分之一,成為繼深圳、廣州後第三個跌幅超過三分之一的一線城市。
即便 8 月初北京推出「五環外商品住宅不限套數」的救市政策,仍未扭轉跌勢,反而跌幅居冠。房價暴跌背後,是居民財富的劇烈縮水。
以北京北四環 90 平方公尺普通住宅為例,2023 年高點時售價約 800 萬元 (人民幣,下同),如今跌至 530 萬元,蒸發 270 萬元。這數字相當於北京一般家庭 32 年的可支配所得總和 (去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所得 8.5 萬元)。
更嚴重的是,多數屋主購屋時背負高額債務,若 3 年前貸款 400 萬元購房,如今債務仍剩約 350 萬元,扣除債務後,購屋者過去累積的財富已基本清空,未來收入也被大幅透支。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而是中國房市的縮影。70 城中古屋價格連續多月呈現月減表現,反映的是市場從「普漲」到「普跌」的轉向。
有分析指出,房價本質由邊際交易價格決定,過去高點接盤的「紙面財富」隨交易價格下跌而蒸發,只有早期賣房者轉到財富增值,多數持有者淪為「財富淨損失者」。這與股市邏輯相似,市場透過製造「永遠漲」的假象吸引接盤,最終完成財富轉移。
回顧過去幾年,從「京滬永遠漲」到「賣房防返貧」,市場認知已徹底反轉,但國際金價同期上漲 2 倍,京滬深房價卻跌去三分之一,印證了「大城市房價長期難跑贏黃金」的預判。
金融大噩索羅斯曾指世界經濟史是假象與謊言的連續劇,房市的財富洗牌本質是債務擴張週期下,少數人通過資產高位套現完成財富集中,多數人因全押注房地產而財富縮水。
北京房價的暴跌,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房市調整,更是一面映照中國居民財富結構的鏡子。當「買房必賺」時代結束,如何認清市場假象、規避財富風險,成為每個家庭的必修課,而歷史的進程,正悄悄改寫著無數人的財富軌跡。
- CBD河岸稀缺地段,布里斯本豪邸新標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