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碳排最難算?KPMG全球報告:銀行永續數據「參差不齊」是硬傷!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KPMG 今 (3) 日發布《全球銀行永續揭露報告》,指出儘管全球 91% 的銀行承諾邁向淨零,實際揭露卻明顯落後,尤其房地產貸款的揭露品質,明顯低於企業貸款。報告分析全球 33 家主要銀行,發現永續資訊的關聯性、重大性與數據品質,已成評估銀行轉型進度的核心指標。該報告並另外指出台灣銀行業在永續揭露上面臨的四大挑戰。

台灣銀行業面臨四大挑戰
台灣銀行業積極投入國際永續框架,並已開始揭露財務碳排,但報告指出,在治理架構與關鍵指標揭露上仍缺乏整合。這讓投資人難以辨識永續策略對營運的實質影響。銀行揭露雖有進展,但仍面臨四大挑戰:財務碳排涵蓋不足、數據品質落差、永續金融成果揭露整合度不佳,以及科技風險揭露尚未普及。
全球趨勢:數據品質參差不齊
在全球範圍內,氣候變遷是最完整的揭露項目,但財務碳排揭露率仍不到五成。儘管 91% 的銀行宣示淨零目標,但僅 48% 揭露其授信組合的財務碳排金額。這類範疇三數據因方法學仍在發展,不僅揭露率低,也缺乏穩定性。
此外,報告也指出,數據時效性不足是一大問題。雖然 73% 的銀行能同步發布財報與永續報告,但高達 57% 的氣候數據延後揭露一年以上,主因在於碳排數據收集與驗證的作業難度高。
數據品質也參差不齊,82% 銀行採用國際標準方法學,但資料品質等級從精確到估算不等。特別是房地產貸款的揭露品質,明顯低於企業貸款,這可能導致風險評估失準。
專家呼籲:提升治理層級,深化數據品質
KPMG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永續揭露已非單一部門任務,需仰賴跨部門與治理層級的主導。他呼籲台灣銀行業應提高治理層級,擴大影響至上下游供應鏈,並建立具代表性的量化內容,逐步與 IFRS 等國際準則接軌。
KPMG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副總經理狄佳瑩補充,隨著永續揭露進入瓶頸,數據品質的提升需要外部政策與產業支持。她強調,台灣銀行業應由上而下強化風險辨識與內部溝通,才能發揮金融業在引領產業轉型上的關鍵影響力。
- 關稅戰火燒進外匯市場,投資人如何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