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晶片三雄寒武紀中芯華虹為何連發公告?專家:風險提示+增發 A股半導體股恐迎來震盪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中國 A 股當前最炙手可熱的族群無疑是晶片產業,從晶片設計到代工領域均呈現全面爆發態勢,但寒武紀 (688256-CN) 、中芯國際 (688981-CN) 、華虹公司 (688347-CN) 三大產業巨頭上周末相繼發布重要公告,此舉恐對本周晶片及半導體類股,乃至整體大盤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本輪行情的領漲指標,寒武紀上周五 (8 月 29 日) 收盤後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這家中國 AI 晶片龍頭企業股價從 7 月 10 日的每股 530 元 (人民幣,下同) 起步,上周五飆升至 1492 元,上周四 (8 月 28 日) 盤中更一度逼近 1600 元大關,超越貴州茅台長期保持的 A 股「單價股王」地位,當日茅台收盤於 1480 元。
值得注意的是,A 股市場素有「茅台魔咒」之說,歷史上 13 檔曾超越茅台股價的個股,包括飛樂股份、暴風科技等,最終均遭遇股價重挫甚至退市命運。
寒武紀雖憑藉 AI 核心晶片研發設計的核心競爭力,但尚未實現年度獲利,去年仍虧 4.5 億元,但今年上半年營收年增 4347.82% 至 28.81 億元,淨利達 10.38 億元。以此推算該公司動態本益比約 300 倍,而中證指數公司數據顯示,寒武紀的滾動式本益比高達 5117.75 倍,因去年下半年虧損拉低基數)。
中國財經自媒體「劉曉博說財經」周日 (8 月 31 日) 撰文分析指出,科技股通常合理區間為 60 至 100 倍,而 300 倍的本益比則引發監管層警惕,公告特別提示全球晶片市場面臨中美技術割裂風險,美國恐對中國晶片實施二級關稅等製裁措施,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為當前火爆的晶片行情蒙上陰影。
同時,中芯國際同日宣布 A 股增發計劃,擬籌資收購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積體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剩餘 49% 股權,該子公司註冊資本達 48 億美元,其餘股權則由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國資機構持有。
根據 A 股增發慣例,通常以定價基準日前 20 日均價 8 折發行。
文中指出,中芯此次增發有兩種可能路徑。若向外部投資者募資,則意味著半導體國家隊選擇高位套現退出;若定向增發予現有股東,則是將非上市股權置換為上市公司股權,為未來退出鋪路。這種操作模式既符合積體電路基金滾動投資的商業邏輯,也為當前熱門的晶片行情提供了理性降溫的觀察窗口。
華虹則在本星期經歷停牌後宣布復牌,增發方案結合了股權置換與現金收購雙重機制。該公司擬透過 A 股增發收購上海華力微電子 97.4988% 股權,先前僅持股 2.5%,交易對手包括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等四家國資機構。
華虹的方案既實現同業競爭規避,也讓非上市國有資產獲得流動性溢價,賣方將獲得上市公司股權及現金補償。這種「股權 + 現金」的組合交易模式,反映出國有資本在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遵循著市場化退出的內在要求。
綜合寒武紀、中芯國際與華虹動向,當前晶片股正面臨多重訊號交織,寒武紀的風險提示直指估值泡沫與外部風險,中芯國際的增發方案暗含國資退出可能,華虹交易的創新結構則展現了國有資產證券化的新路徑。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對過熱行情的理性調節,在維持對策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透過市場化手段防範過度投機。隨著滬指朝 4000 點叩關,預計將出現更多國家隊、地方隊的減持行為,而市場回檔時則可能迎來策略性增持。
目前,中國監管高層顯然在尋求平衡,既要透過資本市場培育具全球競爭力的晶片企業,又要避免重蹈「瘋牛」導致產業空心化的覆轍。在 AI 與國產替代的雙重驅動下,晶片類股的結構性機會仍將延續,但個股表現將更趨分化,必須投資人在熱潮中保持清醒判斷。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