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錢,而是不懂規劃:一位資深工程師的覺醒日記
永誠資產管理處
林先生今年剛滿 51 歲,在外商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總監。月薪 20 萬,加上股票分紅與績效獎金,年收入輕鬆落在 400 到 500 萬之間,從外界看來,他是許多人羨慕的中年勝利組,房貸早已清償,孩子也即將出國念書,生活幾乎沒有太多經濟壓力。

但其實,這十年來他活得極為小心,從 40 歲那年開始,他就目睹公司內部一波又一波的裁員風暴,有些是績效調整,有些是全球結構重組,沒人能預測誰會是下一個。剛進業界時,大家還憧憬在一家公司做到退休,享受穩定職涯,如今卻深知「終身僱傭制」早就是過去式。當那封「組織優化」的信悄悄出現在他的信箱時,他並不意外,反而有一種終於面對的釋然,只是那瞬間,林先生也意識到一件事——退出職場,不再是自己選擇的時間點,而是市場說了算。
離開職場的那一週,林先生除了重新整理履歷,也靜下心來第一次全面盤點自己過去的財務配置。他這些年在工作上衝得快、衝得猛,收入不錯,每月薪資幾乎都花得差不多,真正有留下資產的,是那些幾年來累積的公司分紅與股票。不過回頭看才驚覺,因為長年進出高檔餐廳、精品、旅遊,花費向來不手軟,很多財富早已悄悄從指縫間流走。
目前他與太太名下共有一間自宅,房貸已清,這是他心中唯一踏實的資產。而手上現金約莫 1,000 多萬元,這筆是近幾年陸續提領分紅後未動用的部分。此外,公司股票賣掉後折合台幣還剩約 1,500 萬元,美股帳戶裡還留有一些零星持股,台股部分約有 500 萬元,主要是過去同儕推薦的 ETF 與科技股。
而他先前為家人配置的一些壽險與儲蓄型保單,目前保單現值大約在 200 到 300 萬元之間,至於太太的收入,多半用來負擔家庭開銷與孩子生活費,實質可靈活運用的投資資金,多集中在林先生手中,過去在銀行理財專員推薦下,他也曾將 1,000 萬元投入海外債券型基金,希望追求穩定收益。
從帳面上看,林先生名下資產總值接近 5,000 萬元,看似充裕,但他很清楚這不代表可以完全退出職場,兩個孩子都在準備出國升學,未來學費與生活支出將是一筆不小的壓力,而自己與太太也還有至少 30 年以上的人生要過,接下來若無穩定收入來源,這些資產可能在十年內就被慢慢吃光。他坐在書桌前一筆筆寫下這些數字,才真正意識到:過去是賺錢在過生活,未來是靠資產在過人生。
林先生望著那張整理出來的資產清單,腦中浮現的不是「我還有多少錢」,而是:「這些錢能撐我多久?」過去他從未真正計算過未來支出與資產的關係,總覺得只要年薪穩定、股票還在漲,生活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但如今情勢完全不同,當沒有穩定薪資流入,每一筆支出都要從資產中扣減,從「現金流入」轉為「資產提領」,這不只是財務結構的變化,根本是顛覆思維了。
就在這個轉折點,他第一次開始問自己「我是不是太依賴單一收入來源? 我的資產配置太分散了嗎?我真正掌握自己的花費節奏嗎?未來醫療與生活成本,我準備好了嗎?如果投資遇到波動,我有退場空間嗎?」林先生不是沒錢,也不是沒智慧,知道會有這一天,但沒想過這一天來得這麼快。他開始理解,真正讓人陷入焦慮的,不是沒錢,而是對變化太輕忽了!
風險一:以為退出職場是「可以選擇」的事,其實很多人是被迫離場
林先生原以為自己至少可以再工作到 55 歲,把兩個孩子送上大學再來考慮退出職場,沒想到不到預期年限,就面臨裁員。這其實不是個案,現今企業重視彈性與成本控制,年資不再等於保障,職場早就不是終身僱傭制。
→建議你可以這樣:提早規劃提早安全,不論你現在幾歲,請預設「你可能比預期更早退出職場」,並以此為基礎,設計資產配置與備用計畫。不要把工作年限當作可控變數,而要把它當成風險因素。
風險二:高薪不等於高存款,消費習慣才是財富的分水嶺
林先生年收近 500 萬,但因生活水準提高,加上少有紀律儲蓄與現金控管,實際可動用的資產反而不如許多中等收入家庭來得靈活,高收入常讓人誤以為「我可以花得起」,但當收入突然中斷,過往的花費習慣卻很難一夕改變。
→建議你可以這樣:建立有紀律的現金流比賺更多錢來的重要,退休準備不是看你「賺了多少」,而是「留下多少」、「能撐多久」。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以較低花費生活,就是在為未來練兵。
風險三:資產看似豐富,但現金流與流動性不足
林先生名下有房、有股票、有基金,看似總資產破五千萬,但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相對不易動用或波動大的資產,一旦進入提領階段,每次變現都可能面臨折價、稅賦或市場風險。
→建議你可以這樣:退休不是資產遊戲,是現金流遊戲。需要的是:穩定的投資工具、高流動性的現金部位。
風險四:過度相信金融商品建議,忽略風險與整體策略
林先生曾因信任理專,將大筆資金配置在某些債券型基金,雖然穩定但報酬率有限,加上無法彈性調動,在退出職場後反而成為資產配置的負擔。
→建議你可以這樣:任何金融商品都不該是「唯一答案」。應該要有整體資產配置觀念,知道為什麼買這檔、它在你的整體結構中扮演什麼角色,必要時請找具獨立觀點的專業顧問第二意見。
風險五:沒有長期計算模型,低估了人生的總支出
林先生粗略一算覺得手上有幾千萬應該夠用了,但真正攤開未來 30 年的預估支出表,包含兩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自己的生活成本與醫療費、旅遊費、稅金等等,才發現照現在的花費方式,資產在 15 年內可能就見底。
→建議你可以這樣:務必建立一份「30 年現金流計畫表」,這不只是對未來的掌握,更能幫助你及早調整預期與行動,避免資產耗盡後手足無措。
當沒有工作時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你「會不會規劃」
林先生曾經滿懷信心地規劃未來,努力工作、升職加薪、投資理財,甚至給家人最好的生活。這一切看似穩固的基石,其實建立在「現狀會持續、一切會順利」的假設上。但世界變了。AI 的崛起、產業轉型、經濟循環加速,讓人根本無暇適應,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取代的人。
現在的他,雖仍在尋找下一份工作,卻也開始積極重建自己的財務邏輯,他學會將資產分類、定期檢視開支結構,甚至主動向專業人士請教,而不再依靠過去的習慣應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為他明白,真正能帶來安心的,不是頭銜或高薪,而是即使工作中斷,也有能力掌控生活的底氣。
這份底氣,不是等風險來臨才開始準備,而是從意識到「努力不等於保障」的那一刻起,就該啟動的行動。從建立穩定現金流、分散資產風險、降低對單一收入的依賴開始,才能在風險時代中走得穩、站得住。
林先生的故事,也許正是許多中產階級的縮影。他只是早一步醒悟,從相信運氣轉向掌握選擇權,讓生活主導權回到自己手中。這堂關於風險與選擇的課,或許正是這世代每個人都該提早練習的必修課。
(撰文者:永誠資產管理處 財務顧問團隊)
填寫永誠資產管理處表單
60 秒測試:退休不是終點,而是轉彎!你會轉去哪裡?
↓精彩影片
【智慧投資新時代!錢生生不息由我們引領!資產顧問和你聊|永誠國際 - 資產管理處】
「永誠資產管理處」是全台合法擁有金管字號的證券投資顧問公司中「唯一首創資產管理的部門」,20 年深耕專營台灣各大科技園區,以認真、誠信思維提供客戶服務,讓努力累積財富的你,也可貼身感受理財管家的 VIP 價值。
沒有代理金融商品,不以商品銷售出發,減少你的財務漏洞!從資產配置出發,透過「專案客製化」、「服務精緻化」、「獲利系統化」,你不需犧牲時間體力,就能感受到資產提升!
「卓越投資研究團隊」加「頂尖財務顧問團隊」共同與客戶締造里程碑
▪立即加入 https://line.me/R/ti/p/%40asset88598
▪進一步了解資產管理處 https://www.ycam.com.tw/
本公司所分析個別有價證券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 費率砍半!0050連結基金這樣買最低價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