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趨勢分析





  • 專家觀點

    上週五因紐約聯儲主席威廉斯偏鴿的言論,帶動美股三大指數上漲。但實際上近期的市場還是偏向謹慎,主要原因近期的部分聯準會成員言論繼續朝著不那麼鴿派的方向轉變,市場擔心即使 12 月會議降息,當天的前瞻性指引也可能略微偏鷹。另外,雖然上週五費半指數上漲,但 AI 指標股輝達、博通與 AMD 下跌,顯然市場還是存在著對於 AI 泡沫的擔憂。






  • 專家觀點

    大家好,我是承通投顧副總顏逸民。輝達最新一季財報超級亮眼,下一季財測更是明確上修,華爾街各大機構從摩根士丹利到花旗環球紛紛調高目標價,凱基證券甚至喊到 296 美元。照理說,這樣的利多應該為科技股帶來新一波行情,但台股卻在這時慘遭重擊,外資單日大賣 915 億,創下史上第四大紀錄,大盤重挫寫下第六大跌點。






  • 基金

    當前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已成為唯一能確定的事。從總體經濟、地緣政治到社群貼文,任何非基本面因素都可能引發市場劇烈波動,使「雜訊」反倒成為投資環境的「主軸」。面對市場高度波動與美股高估值風險的兩難,JUPITER 先機系統化股票投資總監 Zara Azad 近日訪台時指出,想在漲勢中參與市場,又不願擔憂如「美股七雄」等高估值股帶來的集中風險,投資人應採取更謹慎、更細緻的策略,不宜「單戀一枝花」或執著於單一投資風格,才能夠在參與市場成長同時,有效管理高估值風險。






  • 基金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宣布,旗下「百達 - 健康」基金自 2025 年 11 月 13 日起與旗下未在台灣註冊銷售之「Pictet-Human」 基金進行合併,並更名為「百達 - 長壽樂活(原名稱:百達 - 健康)(本基金非屬環境、社會及治理相關主題基金)」。






  • 專家觀點

    回顧上周的台股,簡直就是一場沒有安全帶的雲霄飛車。週二先是重挫,讓大家心驚膽跳;週四突然來個回馬槍,創下史上第二大漲幅,讓多頭稍微喘口氣;結果週五又是一記重拳,指數一度逼近千點大跌,收盤跌幅甚至創下歷史第四大紀錄。上周這種劇烈的大震盪讓人不禁問:「難道空頭要來了嗎?」「台股要再跌 3000 點?」口訣:「暴跌的隔壁,往往住著暴利。






  • 專家觀點

    週的台股大洗三溫暖大跌大漲又大跌,震盪、洗盤上下洗刷超大這是四月初來最刺激的一週,主要就兩大原因干擾 AI 泡沫、估值過高以及 12 月可能不會降息而最新的消息 AMD 執行長蘇姿丰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不擔心 AI 泡沫,她認為投資不夠反






  • 專家觀點

    當你還深陷在,記憶體這波超級循環,是否像過去一樣,只是曇花一現的,供給循環這個問題時,明眼人早已發現,AI 已經顛覆,你過去熟悉的一切。PC 跟手機的需求,是造成記憶體過去,劇烈循環的主因,因為消費者市場,趨勢變化很快,產品淘汰也很快,消費者口味變化更快,這造成的結果,只要消費端熄火,又遇到廠商過度擴張,就是記憶體價格崩跌。






  • 2025-11-23
  • 台股新聞

    2026 年雲端服務業者受 AI 訓練與推理需求快速放大,將再次啟動大型資本支出循環,隨著各國企業加速導入 AI 應用,算力需求年複合成長突破兩位數,使 GPU 集群、液冷系統與高效伺服器成為核心支出項目,主要 CSP 將持續擴建資料中心,推動整體 AI 基建進入新一輪成長期,也為伺服器 ODM 族群帶來明確的接單動能。






  • 2025-11-22
  • 台股新聞

    2026 年,AI 與半導體帶動的需求正在重塑 PCB 產業,AI 算力基建帶動 PCB 材料規格躍進,上游重要材料如 HVLP4 銅箔、玻纖布、鑽針、CCL 正面臨供需緊張,相關廠商提前受惠。〈AI 算力帶動 PCB 材料升級,2026 進入層數暴增與缺料周期〉AI 伺服器、高速運算與雲端平台需求持續攀升,PCB 從過去的連接載體,正式轉為決定運算效率的核心零組件,2025 年全球 PCB 產值預估突破 9000 億元、年增 12%,2026 年將有機會上看 1.3 兆元。






  • 專家觀點

    下周將公布的美國最新 GDP 數據,將是市場與聯準會觀察經濟方向的核心指標。本次 GDP 將反映第三季美國經濟在高利率環境下能否維持韌性。先前的數據顯示,美國第二季 GDP 年化仍保持穩健增長,主要受消費支出支撐,不過高利率已逐步影響企業投資與房市活動,因此第三季能否維持相近的增速,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 美股雷達

    科技股猛烈平倉與比特幣災難性崩盤,預示深層的避險潮。Joe 盧, CFA | 2025 年 11 月 21 日 美東時間摘要美股週五因聯準會官員的鴿派言論反彈,但仍創下四月以來最差單週表現;與此同時,外資大舉出走重創台股。投資者因估值擔憂而大舉拋售科技股,完全蓋過了輝達 (Nvidia) 的亮眼財報,AI 漲勢遭受歷史性的拋售。






  • 2025-11-21
  • 專家觀點

    接下來準備玩大的今日的下殺拉回,不意外!雖然今日下殺近千點,並非在意料之中,不過,昨日隨著指數反彈大漲上來,我也跟大家說過了,後市還有「二道關卡」、以及 12/10 日 Fed 是否降息等不確定性因素,猶待時間來化解與克服,結果今日立馬下殺拉回來,一切盡在不言中,展望後市,又會作演變呢?第一、今日的下殺,主要原因乃受到 9 月非農業就業人口明顯回升、增加 11.9 萬人,高於預估的 5.1 萬人,使得 12 月 Fed 是否降息的機率更顯渺茫,並非 AI 泡沫化的關係,那只是藉口,事實上,執行長黃仁勳也表示:「雲端 GPU 已經賣光了,Blackwell 晶片銷售破表」,AI 需求至明年、甚至後年,仍是非常地火熱並沒有改變。






  • 專家觀點

    加密貨幣持續刷新波段低,5 日線走平且站上才能止住全面性估值修正賣壓AI 股或美股一直到 10 月底財報季才正式破線,11 月初確認了 27MA 多方趨勢終結。如上圖所示,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首,從 10 月初就率先下跌,反應政府關門導致的短期資金緊張 (TGA 持續走揚,造成準備金減少,且隔夜市場飆高,當時報告以出具相關數據),並且作為承擔高額槓桿交易,與現金流為 0 的商品,對於資金 / 利率高度敏感。






  • 專家觀點

    台股上下震盪加劇之下,未來的選股方向該鎖定誰?影片中分享給你知道(按讚訂閱打開小鈴鐺)再來看一下今天的台股!加權指數今日開低走低,終場下跌 991.42 點,收在 26434.94 點,成交量 5498.36 億。觀察三大法人今天籌碼動向,外資賣超 915.35 億元,投信賣超 12.62 億元,自營商賣超 152.73 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 1080.72 億元,其中,外資、投信、自營商皆由買轉賣。






  • 基金

    鉅亨買基金在《投資雷達》境內外基金級別總整理,再也不會買錯!和《配息專區》超好用快存,各大基金公司配息級別一覽表兩篇文章中,特別為經常搞不清楚基金級別的人,做了完整整理。這次我們聚焦在貝萊德基金中常見的 A2、A3、A4、A6、A8、A10。






  • 基金

    作者 Ritu Vohora, CFA 資本市場投資策略師關鍵觀點小型與中型股目前處於歷史性的折價水準,而政策變化、獲利拐點以及其他利多因素,正逐漸形成反彈的有利條件。歐洲的經濟再調整,以及人工智慧創新進入下一階段,正為全球的小型公司帶來全新的機會。






  • 基金

    最近市場的焦點再次聚集在 AI 身上。甲骨文因高槓桿與現金流壓力備受質疑,不僅公司債價格下滑、股價同步走弱,《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 也再度喊出「AI 泡沫比你想得更接近」的警告。利空接連浮現,AI 泡沫論再起。究竟當前的 AI 熱潮,代表的是新成長動能,還是下一場泡沫的前奏?1. AI 長任務能力全面甩開人類學習曲線你若還在質疑 AI 停留在「有時胡言亂語」或「只會聊天」的階段,那你可能忽略了它在「長任務能力」上的巨大進展。






  • 基金

    昨天的美股走勢可說是「從歡騰到緊張」,原本在輝達亮眼財報、Google 釋出震撼市場的 AI 新應用帶動下大幅走高,但盤中情緒急轉,終場反而收跌。不少投資人一時間摸不著頭緒:消息這麼好,市場到底在怕什麼?1. 甲骨文債務被錯當成 AI 泡沫壓力首先,市場仍然擔憂美銀分析師點出的甲骨文債務問題。






  • 專家觀點

    昨日輝達交出極度亮眼的財報,並看好下一季的業務前景,這理應打消市場對 AI 泡沫的疑慮,然而投資人對 AI 股票是否估值過高、加上聯準會 12 月將不會降息的悲觀情緒爆發,導致美股昨晚走勢急轉直下,戲劇性的開高走低,從高點到低點震盪幅度非常大,也造就台股跟著雪崩近 1000 點 (盤中甚至突破 1000),等於把昨天的超大漲幅又用超大跌幅吐回去,目前在美股與台股走勢還沒止穩前,不建議再進行短線操作,但以我多年的操盤經驗,在市場恐慌下殺的過程中最容易找出下一波的飆股,所以現在仍然是個布局機會,今天再來看看逆勢中上漲的個股。






  • 基金

    加權股價指數近 6 個月表現:(資料來源:Bloomberg,截至 2025/11/19)野村腳勤觀點:兩大指標決定記憶體行情延續近期市場最熱的莫過於記憶體,這個過去被大家認為週期性的產業。隨著 2026 年進入 AI 推論元年,龐大的運算需求推升記憶體存儲量,帶動 Q3 記憶體報價全面上漲,核心原因當然在於供不應求,我們認同這是記憶體產業迎來超級大循環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