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永誠資產管理處





    2025-11-21
  • 專家觀點

    加密貨幣持續刷新波段低,5 日線走平且站上才能止住全面性估值修正賣壓AI 股或美股一直到 10 月底財報季才正式破線,11 月初確認了 27MA 多方趨勢終結。如上圖所示,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首,從 10 月初就率先下跌,反應政府關門導致的短期資金緊張 (TGA 持續走揚,造成準備金減少,且隔夜市場飆高,當時報告以出具相關數據),並且作為承擔高額槓桿交易,與現金流為 0 的商品,對於資金 / 利率高度敏感。






  • 2025-11-20
  • 專家觀點

    過去一年,台股多次刷新歷史高點,市值型 ETF 的人氣持續飆升。無論滑社群、看投資論壇,甚至午休與同事閒聊,都充滿了這樣的氣氛:「ETF 很穩,小資族一定要買」、「長期投資一定賺,我朋友靠 ETF 已經換車了。」在這種環境下,不投資好像落伍,投資太慢又像錯過黃金時機。






  • 2025-11-18
  • 專家觀點

    真正讓你變有錢的,不是收入,而是「留下來的錢」「等我薪水再高一點,我就能開始存錢、開始投資。」這是許多人心中的共同信念。但只要觀察周遭就會發現:能存錢的人,不一定收入最高;而存不下錢的人,也不一定是低薪。在永誠資產管理處的客戶中,我們更常看到的是,真正決定財務未來的,不是「你賺多少」,而是「你能留下多少」。






  • 2025-11-14
  • 專家觀點

    CoreWeave 財報下跌,蜜月行情的估值回吐,自由現金流負值依舊財報公布後,三交易日分別股價重挫 16.3%、3.4、8.3%,回測 9 月震盪波段低點並跌破。下圖右表為近三季現金流量表,主要呈現的是資本支出持續快速增加,自由現金流持續為明顯負值。






  • 專家觀點

    醫療費通膨時代:真正壓垮家庭的從來不是疾病,而是沒有提早準備「我從沒想過,一張住院單會讓我半年的積蓄瞬間蒸發。」這是 52 歲的林先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後說的第一句話。住院 12 天、手術費、部分自費材料、化療藥物、標靶治療…… 第一階段就突破 115 萬元。






  • 2025-11-11
  • 專家觀點

    地價稅開徵在即 擁有土地的人都該注意每年 11 月,是地價稅開徵的時期。對許多人而言,這封稅單就像「被動支出」——土地沒賣、也沒出租,卻仍得每年繳錢。其實地價稅是地方政府依「公告地價」課徵的持有稅,只要名下有土地,不論上面是否有房子、是否出租,都有繳納義務。






  • 2025-11-07
  • 專家觀點

    記憶體類股狂飆,海力士迎來估值模型結構性轉變,由 P/B 轉為 P/E下圖為本週震驚全世界的賣方報告,SK Hynix(海力士) 被 SK 證券調高目標價,一口氣喊到 100 萬韓元 / 股,潛在漲幅 78.9%,而除了目標價之外,其中估值模型的轉變是更值得延伸討論的筆者將此券商更新報告,進行三點的重點摘要:(一)  人工智慧的 Scale-out(伺服器機櫃規模化),受惠效應迅速擴展到整個記憶體領域HBM、伺服器 DRAM 和 eSSD 強力受惠,在供應商有限 (寡占) 之下,報價持續上漲。






  • 2025-11-04
  • 專家觀點

    愛與錢的現實考題:從婚前到退休,最穩定的婚姻都有制度近來藝人夫妻因婚後財產分配爭議登上新聞版面,引發社會熱議。許多人驚覺,婚姻不只是情感契約,更是一場財務合作。當兩個人決定共度人生,不只是共享生活,而是要整合彼此的財務系統,包含收入、支出、債務、風險與資產,都將從「我的」變成「我們的」。






  • 2025-11-03
  • 專家觀點

    在通膨高漲、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許多人陷入了同樣的焦慮:「我該先買房嗎?還是把錢拿去投資股票比較划算?」這問題像是一道現代版的「人生必答題」,有人認為「有土斯有財」,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算安穩;也有人主張「錢要會滾動」,把資金投入市場才能讓資產成長,而就在大家各說各話的時候,94 歲的股神巴菲特,用他一貫樸實的語氣,給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如果你覺得買房能讓你更輕鬆、靈活、賺更多,那你大概要失望了。






  • 2025-10-31
  • 專家觀點

    川習會火速結束,沒有吵架但也沒有明確進展引頸期盼的川習會,順利在韓國釜山金海機廠進行。原先預期歷時 3~4 個小時,然而僅 1 小時 40 分鐘即結束,一度引爆全球風險性資產短線恐慌下殺隨著川普登機空軍一號發表談話,資產價格止穩,呈現中性,回歸到大型公司財報公布為主導的環境。






  • 2025-10-28
  • 專家觀點

    三年前,文彥辭去了科技公司十年的穩定職,轉身成為自由接案者。他擅長品牌行銷與內容企劃,旺季月收十五、六萬,淡季卻只剩三、四萬。剛開始的他享受彈性與自由,直到收入曲線像心電圖一樣起伏,焦慮才慢慢滲入生活。某次市場重挫,文彥看著手中 ETF 跌了兩成。






  • 2025-10-23
  • 專家觀點

    前次財報 7/25 也曾撰文分析安費諾,原因無他:「強」安費諾貴為連接器 / 線領域的龍頭廠商,前次 7/25 也曾於專欄撰文分析,雖然這不是新聞媒體喜愛報導的公司,但無非是好公司,也是在類股資金、盤勢風向具備關鍵指標意義的公司。本次財報全面優於預期,唯一美中不足的仍是 BB ratio 但至少止住跌勢安費諾營收 61.94 億,預期 55.12 億;EPS 0.93 預期 0.80,不僅是 Double Beat,幅度更達 16/11%,且連 6 季都是季增年增表現。






  • 專家觀點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轉換跑道、短暫休息、甚至因為家庭需求暫時離開職場,早已是現代人生的一部分。但每一次的中斷,總會讓人心頭一緊:「我的勞保年資會不會因此斷掉?過去的努力是不是都將歸零?」勞工保險,是多數人退休後最穩定、最基本的安全支柱。可惜許多人因為不了解制度設計,在職涯空檔期急於「補保」,反而誤踩陷阱、讓原本受保障的年資面臨取消風險。






  • 2025-10-22
  • 專家觀點

    升級你的財富地圖:找到人生隱藏的黃金海岸線想像人生是一場尋寶遊戲。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張地圖,來自教育、家庭觀念與社交圈的共同繪製而成。多數人拿到的,只是一張標註著「安穩小徑」與「基本溫飽區」的舊地圖。而真正通往「黃金海岸線」也就是財富高地的那條隱藏道路,往往根本不在圖上。






  • 2025-10-21
  • 專家觀點

    「老屋重建」不只是換新房,更是守護家族資產的戰役一棟老屋,承載的往往不只是地址,更是家族數十年的記憶、父母的青春與童年的笑聲。即便牆面斑駁、管線老舊,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感仍讓重建決定顯得沉重。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與結構安全的警訊頻傳,為了下一代的安全與生活品質,老屋終究必須迎向新生。






  • 2025-10-17
  • 專家觀點

    投行業務好的不得了本次財報季的大型銀行股表現,幾乎完全一致,全數都受惠於投行、交易業務的爆發成長。市場波動仍大,且股市等風險性資產創高,尤其 9 月底之前,股市仍維持 4 月底以來,27 日均線的多方控盤趨勢,整個 Q3 皆是交易收入有利的環境。






  • 2025-10-16
  • 專家觀點

    月薪多少才夠養家?過來人揭雙薪真實花費地獄在過去,雙薪家庭常被視為經濟穩定、安全的象徵。但在高物價、房價與育兒成本不斷攀升的當下,兩個人都有收入,也不代表就能輕鬆生活。根據主計總處最新《113 年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 116.5 萬元。






  • 2025-10-15
  • 專家觀點

    本次美國政府關門的背景民主、共和兩黨意見分歧,主要仍是大而美法案衍生的問題,民主黨針對平價醫療法案的補貼延長,進行杯葛,因為大而美法案對健保預算造成排擠。將使明年 1/1 起估美國達 1500 萬人失去健保支援,2400 萬人 (多數為繳很少的基層弱勢) 保費將飆升 75%。






  • 專家觀點

    退休金怎麼領,決定你未來的生活品質退休,看似遙遠,其實比想像中更快到來。許多五十歲以上的上班族,開始檢視自己的勞退帳戶。有人問:「我的帳上幾十萬能一次領嗎?」有人說:「我想每月領,像薪水一樣安心。」也有人選擇放著不動,因為「怕領錯、怕課稅、怕後悔」。






  • 2025-10-09
  • 專家觀點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位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 65 歲。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下,「長照」早已不是少數家庭的議題,而是所有中壯年子女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智人口已超過 30 萬人,預估到 2040 年將突破 50 萬。一旦家中長輩出現失智或失能情況,家庭的經濟、時間與情緒結構都會被徹底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