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誠投顧
專家觀點
三年前,文彥辭去了科技公司十年的穩定職,轉身成為自由接案者。他擅長品牌行銷與內容企劃,旺季月收十五、六萬,淡季卻只剩三、四萬。剛開始的他享受彈性與自由,直到收入曲線像心電圖一樣起伏,焦慮才慢慢滲入生活。某次市場重挫,文彥看著手中 ETF 跌了兩成。
專家觀點
前次財報 7/25 也曾撰文分析安費諾,原因無他:「強」安費諾貴為連接器 / 線領域的龍頭廠商,前次 7/25 也曾於專欄撰文分析,雖然這不是新聞媒體喜愛報導的公司,但無非是好公司,也是在類股資金、盤勢風向具備關鍵指標意義的公司。本次財報全面優於預期,唯一美中不足的仍是 BB ratio 但至少止住跌勢安費諾營收 61.94 億,預期 55.12 億;EPS 0.93 預期 0.80,不僅是 Double Beat,幅度更達 16/11%,且連 6 季都是季增年增表現。
專家觀點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轉換跑道、短暫休息、甚至因為家庭需求暫時離開職場,早已是現代人生的一部分。但每一次的中斷,總會讓人心頭一緊:「我的勞保年資會不會因此斷掉?過去的努力是不是都將歸零?」勞工保險,是多數人退休後最穩定、最基本的安全支柱。可惜許多人因為不了解制度設計,在職涯空檔期急於「補保」,反而誤踩陷阱、讓原本受保障的年資面臨取消風險。
專家觀點
升級你的財富地圖:找到人生隱藏的黃金海岸線想像人生是一場尋寶遊戲。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張地圖,來自教育、家庭觀念與社交圈的共同繪製而成。多數人拿到的,只是一張標註著「安穩小徑」與「基本溫飽區」的舊地圖。而真正通往「黃金海岸線」也就是財富高地的那條隱藏道路,往往根本不在圖上。
專家觀點
「老屋重建」不只是換新房,更是守護家族資產的戰役一棟老屋,承載的往往不只是地址,更是家族數十年的記憶、父母的青春與童年的笑聲。即便牆面斑駁、管線老舊,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感仍讓重建決定顯得沉重。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與結構安全的警訊頻傳,為了下一代的安全與生活品質,老屋終究必須迎向新生。
專家觀點
月薪多少才夠養家?過來人揭雙薪真實花費地獄在過去,雙薪家庭常被視為經濟穩定、安全的象徵。但在高物價、房價與育兒成本不斷攀升的當下,兩個人都有收入,也不代表就能輕鬆生活。根據主計總處最新《113 年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 116.5 萬元。
專家觀點
本次美國政府關門的背景民主、共和兩黨意見分歧,主要仍是大而美法案衍生的問題,民主黨針對平價醫療法案的補貼延長,進行杯葛,因為大而美法案對健保預算造成排擠。將使明年 1/1 起估美國達 1500 萬人失去健保支援,2400 萬人 (多數為繳很少的基層弱勢) 保費將飆升 75%。
專家觀點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位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 65 歲。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下,「長照」早已不是少數家庭的議題,而是所有中壯年子女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智人口已超過 30 萬人,預估到 2040 年將突破 50 萬。一旦家中長輩出現失智或失能情況,家庭的經濟、時間與情緒結構都會被徹底改寫。
專家觀點
台股今年一路狂飆,指數一再刷新歷史紀錄。有人在行情裡大賺、歡呼自己「終於熬出頭」,但也有人追高進場,卻在短短幾天就陷入套牢。當高股息 ETF 瘋狂吸金、科技龍頭股價不斷創高時,許多投資人心中的疑問只有一句:「現在不上車,會不會就來不及了?」這樣的情緒,其實正是市場最危險的時刻。
專家觀點
過去在台灣,「中產階級」象徵著一種安穩的生活,有房、有車、有固定工作,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退休生活也有保障,這樣的藍圖,曾經讓許多人努力追尋。近十年來,這幅圖像逐漸破碎。薪資成長停滯、房價高漲、教育與醫療支出節節上升,加上國際政經局勢與科技浪潮的衝擊,就算擁有穩定收入,許多人依舊深陷焦慮,感覺錢永遠不夠用。
專家觀點
投資門檻降低,開戶流程進入新時代過去想踏入股市,第一步通常是開立證券戶,但開戶流程往往成為新手的一大門檻,除了證券帳戶本身,還必須開立交割帳戶用來結算買賣股票的資金,一般交割帳戶需要投資人到券商合作銀行臨櫃開戶,既耗時又繁瑣,還可能導致投資人名下有過多的銀行帳戶,管理不便,隨著金管會推動數位金融,投資人現在可以透過「分戶帳機制」輕鬆解決這個困擾。
專家觀點
台股在近期走勢中再度挑戰全年高點,市場氛圍雖然仍有不小的震盪,但投資人的情緒卻沒有因此降溫,反而愈來愈多資金選擇進場,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台股在外部環境仍不確定的情況下,依然具備衝高的潛能?甚至不少人也想詢問,後面還能夠繼續撐嗎?觀察全球與本地的多項因素,我們可以整理出五大核心動能,說明台股為何能「逆勢突圍」,這些理由不僅涵蓋資金面、產業面、內需面,也涉及政策面與技術面。
專家觀點
「為什麼每次買股票都賠錢?」這是許多投資人共同的心聲。明明朋友在短短幾個月就賺了兩位數的報酬,自己卻總是像踩在原地,甚至本金還不保,這樣的挫敗感,讓不少人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適合投資。事實上,這種現象並不罕見,根據求職網調查,高達 88% 的上班族曾經有投資行動,但其中 38% 處於虧損狀態,平均投報率甚至是虧 20.8%。
專家觀點
8 月 CPI 與核心 CPI 月增率雙雙高於預期,並攀升至今年高點總和 CPI 月增 0.38% 小幅高於預期 0.36%,為今年來最高數值;核心 CPI 月增 0.35% 小幅高於預期 0.32%,為今年平新高數值。其中核心 CPI 項目,拆分成三大項目,其年增率如上圖呈現,主要是核心商品類持續回升,而佔比最大的住房項目持續放緩,其餘核心服務則持平小漲,兩壞一好構成核心 CPI 的單月結果。
專家觀點
就業數據前瞻訊號持續疲弱,非農報告應不出意外就業數據持續低於預期,職位空缺數 718.1 萬創下 10 個月新低,且以職位空缺率計算,已經下滑至 4.501%,也就是逼近最早提出此數據的 FOMC 委員 Waller(大機率下任主席) 口中的臨界值 4.5%。
專家觀點
台股這一波最吸睛的焦點,莫過於台積電穩穩站上千元大關。股價頻頻刷新歷史新高,不僅推升加權指數一路上攻,也帶動「千金股俱樂部」快速擴編,檔數直逼 25 檔。市場熱度之下,投資人一方面驚嘆台股能量,一方面卻也感受到高價股操作的門檻與壓力。台積電個股期,擬每跳動改 1 元尤其台積電自從上千元之後,因在期現貨 1 檔跳動 5 元的報價制度,對加權指數產生了顯著影響。
專家觀點
寒武紀先登千金,8/28 反超貴州茅臺登上股王寶座AI 加速器的浪潮,及 2023 年 10 月擴大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國產 AI 晶片的進口替代,一直是積極推動的政策之一,2024 年起,寒武紀從 100 元低檔起漲,年底來到 600 元,一路盤整的股價,H20 出口禁令解禁,但中國轉為主動的進口管制,導致從 2025 年 7 月發動新一波攻勢,突破 1000 元大關,並在 8/28 A50 期貨 8 月結算日,暴漲 15.73%,正式奪下股王寶座。
專家觀點
台股 12 週以來的週 K 多方慣性正式終結如下圖所示,加權指數週 K 已經連續 12 週收在月線之上 (4 週平均價),這也是過往若以日 K 來看,過往多次回測月線,甚至有兩次跌破,但除了慣性的上升趨勢線回測反彈以外,接續 2 個交易日以內都能出現多方跳空缺口,迅速收復 5 日線,也就形成收週 K 時未跌破的情況。
專家觀點
阿宏一直是朋友裡的「股市情報員」,每天早上,他會在咖啡還沒涼之前,打開財經新聞追蹤前一天晚上美股行情,並且從籌碼、基本面、技術面三管齊下做功課。上個月,他瞄準了一檔中小型股,進場後短短兩週就飆了五成。朋友們都羨慕他,認為這回肯定大賺。但當他打開交割單,臉色卻從滿懷期待轉為無奈,原來那檔飆股只佔他資金的一小部分,而另一檔佔比較大的權值股卻下跌了幾個百分點,結果兩檔加總幾乎互相抵銷,這是許多投資人不願面對的現實,你以為贏在選股,事實上輸在資金分配。
專家觀點
目前晶片關稅 100%,承諾或正在美國投資建廠的廠商,得到豁免,川普直接點名蘋果、台積電… 因此這些市值龐大的巨頭,得到豁免,利空出盡的情緒反應絕對無庸置疑,也已經在股價上出現反映,本文想要探討的是後續相關的疑慮還有嗎? 如果有癥結點或注意的點是哪些?重複課稅或稅基認定問題與舉例不是只有晶片本身,含有晶片的電子產品,都列入非對等關稅的關稅豁免清單,代表適用 232 調查,包含但不限於單晶片、伺服器、電子產品、網通設備、PCB 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