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競爭加劇,歐盟內部政策分歧影響全球市場動態
中美在人工智慧 (AI) 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東南亞專家建議該地區應避免選邊站,應汲取兩國的優勢以提升自主技術能力。尤其在年輕人口和應用潛力的背景下,東南亞可成為中美之間的中立場域,促進負責任的AI應用對話
[1]。同時,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協議談判進入關鍵期,內部團結面臨考驗,德國與義大利希望快速達成協議,而法國則主張強硬對抗美方關稅,顯示出歐盟在對美政策上的分歧
[2]。這些動態反映出全球貿易與科技競爭的複雜性,東南亞的策略選擇及歐盟的內部協調將對未來的國際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意外促進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海外擴展,因該法案終止了美國的電動車補貼,使中國品牌如比亞迪等能夠在智能電動車領域與美方燃油車技術競爭。這一變化進而推動其新能源車出口量上半年增長48%
[3]。同時,高盛上調標普500指數目標,認為聯準會將提前降息及大型企業表現穩健將支撐股市,將12個月目標從6,500點上調至6,900點,顯示出近6%的上行空間,並指出企業將逐步調整成本結構以應對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
[4]。這些動態顯示出全球市場在政策變化與經濟環境中持續調整,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未來的市場走向。
美股主要指數漲跌互見,因投資人對貿易衝突的擔憂持續影響市場情緒。尤其在川普延後部分關稅上調期限至8月1日後,雖然短期內緩解了市場壓力,但企業對貿易不確定性的焦慮卻加劇,導致全球投資意願減弱,跨國併購活動降至近20年低點
[5]。此外,戴姆勒卡車宣布裁員5,000人以應對成本壓力,並轉向低成本國家,顯示出全球供應鏈調整的趨勢
[6]。在科技領域,IBM推出新一代Power11晶片,強調提升AI運算效能及資安防護,顯示出企業在數位轉型中的積極布局
[7]。整體而言,市場面臨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與企業調整策略,將持續影響投資者信心及未來經濟增長的情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