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強化對中國科技出口管制,面對經濟挑戰與半導體市場回暖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灣強化對中國科技企業出口管制,同時積極應對全球經濟挑戰與半導體市場復甦
台灣近日將華為、中芯國際等601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顯示出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強硬立場,並被解讀為配合美國的戰略意圖[1]。國台辦隨即回應,強調將採取措施維護兩岸經貿秩序,並批評台灣當局的行為損害自身利益,這反映出兩岸經濟合作的緊張局勢。面對全球經濟挑戰,永豐實在強調永續轉型與創新策略,計劃推出綠色產品以應對消費信心下降的問題,並預計2024年營收達108.96億元,顯示出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仍尋求穩健成長[2]。這些動態顯示出台灣在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風險中,正努力尋求平衡與轉型的機會。
中國央行重啟自貿區債券發行,旨在吸引真正的外資參與,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這一舉措將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產生積極影響[3]。同時,半導體檢測設備商由田 (3455-TW) 宣布配息並計劃擴廠,顯示出半導體產業需求回暖,並預計2025年營收將實現雙位數增長,這反映出市場對於半導體設備需求的信心[4]。這些動態顯示出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與科技產業的復甦,未來將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流入。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第1季外國對美直接投資(FDI)驟降34%至52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低,顯示出川普政府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商業不確定性對外資的重大影響[5]。儘管新製造業投資項目可能改善此情況,但經常帳赤字擴大至4,502億美元的現實,顯示出經濟增長面臨壓力[5]。此外,紐約州計劃建設首座大型核電廠,預示著美國核能供電新時代的來臨,並可能提升電力相關類股的中長期表現,特別是新光美國電力基建 ETF (009805-TW) 股價創新高,顯示市場對未來電力基建復甦的期待[6]。這一系列變化反映出在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市場對於能源轉型及基建投資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
隨著美國對貿易協議的緊迫性加劇,關稅大限將於7月9日到期,若未能達成協議,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壓力,這使得各國如印度、越南及南韓等急於突破僵局以避免貿易衝擊[7]。同時,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政策也受到質疑,報告指出制裁未能有效遏制伊朗的核計畫,反而促進其軍事能力的提升,未來美伊關係的走向將取決於美國是否能改變對制裁的依賴[8]。這些動態顯示出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的複雜交織,市場需密切關注各方的談判進展及政策調整。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