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安全挑戰加劇,匯率風險與科技機會並存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匯率風險與新興科技機會並存,全球供應鏈安全挑戰加劇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上升超過10%對持有美國資產的投資人造成匯率風險,尤其是投資債券ETF的投資者需面對利率和匯率的雙重挑戰[1]。專家建議透過定期定額、分散投資及直接用美元購買美債ETF等方式降低匯率影響,並保持對匯率波動的警覺。高盛指出AI/AR眼鏡市場將在2030年突破10億美元,推動MicroLED概念股如富采和錼創的成長,前者在技術上已顯著進展,後者則計劃在2025年量產新型顯示器,顯示出市場需求的強勁潛力[2]。這些趨勢顯示,投資者需靈活應對匯率風險,同時把握新興科技的投資機會。
賴清德總統啟動的「團結國家十講」活動,旨在強化政府與民間的溝通,並涵蓋經濟發展及產業布局等重要議題,顯示出政府對於國內團結及政策推動的重視[3]。此外,軟銀執行長孫正義計劃在美國與台積電 (2330-TW) 合作,投資1兆美元於亞利桑那州建設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相關設施,這不僅顯示出全球科技巨頭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視,也反映出美國在科技競爭中對於供應鏈安全的高度關注[4]。這些動態將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及產業布局產生深遠影響,並可能吸引更多外資進入,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地位。
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啟動的「跨境支付通」計畫,將實現中港快速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為居民提供零費用、即時到帳的跨境支付服務,顯示出金融科技在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重要角色[5]。同時,巴菲特在能源股上的重倉布局,尤其是對西方石油 (OXY-US) 和雪佛龍 (CVX-US) 的持股,反映出他對能源基礎設施的長期信心,儘管市場對能源股的表現有所質疑,這一策略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顯示出傳統能源的戰略價值仍然存在[6]。這兩個事件共同揭示了在全球經濟變遷中,金融創新與能源投資的相互影響及其對市場的深遠意義。
比特幣逐漸滲透進傳統股票指數基金,微策略 (MSTR-US) 成為投資者間接接觸比特幣的主要渠道,其持有的592,100枚比特幣市值超過620億美元,並透過優先股擴大持幣規模,顯示出其在資本市場中的重要性[7]。同時,比亞迪 (002594-CN) 在歐洲市場的銷售表現驚人,已超越特斯拉 (TSLA-US),顯示出其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強勁增長動能[8]。這些趨勢不僅反映出新興資產類別的崛起,也顯示出傳統產業在面對競爭時的轉型壓力,未來市場將持續關注這些變化對資本配置的影響。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