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學者:歐洲整體向右轉 政治氣氛重回二戰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4-06-12 14:3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學者:歐洲整體向右轉 政治氣氛重回二戰前?(圖:shutterstock)

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儘管立場中間偏右的政黨仍居於主導,但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整體民意傾向已經更加明確「向右轉」。

法德內部政黨大洗牌

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的復興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僅獲約 14.6% 的選票,遠遠落後於勒龐 (Marine Le Pen) 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的 31.7%。迫使馬克宏不得不鋌而走險,於 6 月 9 日宣布解散國民議會,試圖效法當年戴高樂總統逼選民重新表態。

德國執政聯盟的情況類似,蕭茲 (Olaf Scholz) 領導的社會民主黨 (SPD) 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差的成績,以 14% 的支持率位居第三,落後於極右翼德國選擇黨 (AfD) 的 16% 左右,並遠遠落後於保守派基民盟 - 基社盟 (CDU-CSU) 集團的 30%。

法國、德國向來是歐盟的兩大支柱,這次法德同步向右轉,除此之外,歐盟總部所在地的比利時,執政黨也慘敗,首相德克羅 (Alexander De Croo) 所在的荷語開放自民黨的得票率僅排名第九,德克羅也因此宣布辭職。

歐洲向右趨勢幾年前已開始

中國著名經濟學者劉勝軍認為,這一趨勢幾年前就已經明確地開始了。法國總統選舉,勒龐在 2017 年以 33.9% 的選票輸給了馬克宏。 2022 年勒龐又敗給了馬克宏,但勒龐得票率激增至 41.45%。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2022 年義大利大選中,梅洛尼旗下由義大利兄弟黨領導的右派聯盟贏得 43% 得票率,她成為義大利首位女性總理。2023 年底,有「荷蘭川普」之稱的海爾特 · 維爾德斯帶領自由黨 (PVV) 首次成為眾議院第一大政黨,再次震動歐洲政壇。

劉勝軍指出,歐盟 27 國,已有 6 個國家的全國性政府由極右翼政黨主導或有其身影參與其中,包括義大利、芬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與捷克。

義大利、法國的右派聲勢加大

劉勝軍認為,在政治領域上,左派更注重政治正確、進步主義、觀念解放、理想主義、擁抱全球化,右翼更現實主義、個人主義、國家主義、種族主義和保守主義。

法國的勒龐、義大利總理梅洛尼,是歐洲極右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中,梅洛尼參與反 LGBT 權益示威,反對法律認同同性婚姻或民事結合,支持修正憲法將同性伴侶收養兒童的行為列為非法。梅洛尼批評義大利當局接納非法移民,支持白人民族主義提出的大取代陰謀論(Grand Remplacement)。

梅洛尼反對接受外來移民及多元文化主義,認為非洲移民的大規模移入是有計劃的舉動,目的是取代、消滅義大利人,提倡封鎖水路遏制移民流動,並打出「義大利和義大利人優先」的口號。梅洛尼對歐洲聯盟持懷疑立場,揚言退出歐元。 

龐勒主張對移民政策採取強硬路線,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失敗,並主張法國社會要進行「去伊斯蘭化」。勒龐呼籲暫停合法移民,主張廢除非法移民成為合法居民的法律,主張減少向移民提供的社會福利,主張法國退出申根區並恢復邊境管制。

「國民優先」是勒龐的基礎理念:主張任何法國國籍的人都應在住房、社會援助和工作方面享有優先權,優於其他外國人的福利。公司必須優先僱用法國人,除非證明外國人工作更有效率。勒龐反對自由貿易和封閉經濟,她提倡貿易保護主義。勒龐反對全球化,認為全球化會導致法國工業衰落產業外移和失業。她提議改革世界貿易組織、廢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勒龐支持與俄羅斯建立特殊夥伴關係。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勒龐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她強烈批評北約在該地區的政策。雖然勒龐批評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但仍表示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可再次成為法國的盟友。

極右翼為何能迅速崛起?

劉勝軍認為,極右派在歐洲崛起,絕非偶然,而是社會局勢演變的必然:

1. 貧富差距擴大,99% 的人民渴望改變。

2. 外來移民導致歐洲穆斯林化,引發種族主義情緒。尤其是近年來的敘利亞難民、烏克蘭難民,進一步衝擊了歐洲民眾的心理底線。

3. 俄烏戰爭衝擊歐洲經濟和民眾生活,引發民眾不滿。

4. 歐盟一體化進程,必然帶來各國之間的不公平,導致民眾的心理不平衡,民族主義情緒升溫。

5. 世代交替:歐洲也面臨社會階層固化難題。以 Z 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一代選民,一方面錯過了父輩們享受過的經濟繁榮紅利,另一方面要面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支出、住房成本以及局限的階層上升空間。

重回二戰前的局勢

劉勝軍指出,雖然極右翼政客上台後也不可能隨心所欲,但未來歐洲政策的轉向是大機率事件:

1、歐洲會越來越不「一致」,甚至可能出現部分國家跟隨英國步伐脫歐;

2、歐洲會越來越排斥外來移民;

3、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意願可能下降;

4、歐洲可能會走向貿易保護主義;

5. 歐洲可能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上變得消極;

6. 失去了價值觀的黏合劑,拜登打造的「跨大西洋聯盟」可能再度走向解體。

劉勝軍表示,二戰前‍‍的‍‍歐洲‍‍,‍‍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極右翼粉墨登場,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甚至種族主義大行其道,將人類帶入了一場空前的浩劫。如今的歐洲,雖然人民生活水準比二戰前的「民不聊生」好得多,但其發展趨勢與二戰前異曲同工。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