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銷量超越特斯拉、歐洲每5輛電動車就有1輛中國製...德國汽車教父沉重:已被逼到窘境
今周刊 2024-05-04 09:00
撰文 ‧ 今周刊編輯
「今年,將是『它』的勢力大幅改寫全球版圖的一年⋯⋯。我們,正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說話的是歐洲汽車研究權威機構波鴻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汽車教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
杜登霍夫口中的「它」是中國,這個原本被德國汽車業認為無足輕重的對手,在短短幾年間脫胎換骨,讓歐洲備感威脅。
據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T&E)統計,2023 年歐盟銷售的電動車中,約有 19.5% 是在中國製造,而隨著比亞迪等中國汽車製造商繼續奪取歐洲市場份額,T&E 預估到 2024 年底,數字將升至 25.3%。
日本汽車工業協會今年初公布統計,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 491 萬輛,超越日本的 442 萬輛,首度躍升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汽車老大」換人當的背後,相當程度來自電動車的貢獻。
電動車的火爆出海,尤以比亞迪為代表。翻開去年數據,比亞迪不僅在第 4 季電動車銷量首次超越特斯拉,登上全球之冠,去年全年海外出口亦來到 24 萬輛的史上新高。
德國總理蕭茲在 4 月中訪問中國時表示,在某個時刻,德國和歐洲終會出現中國汽車,但「競爭必須是公平的⋯⋯。不能傾銷、產能過剩、侵害產權。」
事實上,早從去年秋季開始,歐盟即對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今年 3 月,歐盟進一步表示,將開始實施針對中國電動車進口的「海關登記制度」,並暗示在相關貿易調查完成前,就可能對進口的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中國在生產電動車上有極大的成本優勢!特別是電池方面。」杜登霍夫觀察,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多年「有意識」地投入,已漸漸築起一道相對深厚的產業「護城河」。
此外,德國資深汽車產業分析師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分析,中國車企「不怕犯錯」,相較於傳統的市場調查,「他們更願意在市場上直接測試車款,這將顯著加速產品的翻新。」中國車企「自我進化」速度驚人。
然而,這不代表歐洲就該對中國築起「關稅壁壘」的保護城牆,杜登霍夫解釋,考量德國福斯集團有 4 成獲利來自中國,保時捷、賓士以及 BMW 等旗下眾多知名品牌系列車,也都有相當高占比是從德國出口到中國,「一旦課徵關稅,中國勢必會進行報復,這對德國汽車工業的傷害將非常巨大!」
杜登霍夫對德國汽車的競爭力仍有信心,不過,其他歐洲車廠或許就未有如此強的信心,例如,坐擁標緻、飛雅特等品牌的法國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歐洲業務主管烏維(Uwe Hochgeschurtz)近日就提醒,許多中國車企在國內銷售類似電動汽車的價格,大約僅是歐洲標價的一半,以此推論成本,這些車企縱使在歐洲被增加關稅、抑或降價銷售,仍很有機會在歐洲賺取足夠利潤。
「中國人可以把價格打到你連做夢都不敢想像的低⋯⋯!對他們來說,歐洲彷彿就是天堂。」烏維說。
面對中國業者的步步進逼,特蘭蒂斯執行長唐唯實(Carlos Tavares)日前憂慮地表示,如果歐洲不採取任何作為,比亞迪最終可能會如其品牌名稱 BYD(Build your dream)所暗示,成功「成就它的夢想」;相較之下,「歐洲人非但可能不會成就自己的夢想,反而需要為明天的惡夢做好準備。」
來源:《今周刊》 第 142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今周刊》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