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中國正努力「去美元化」、擺脫美元枷鎖
Leonid Bershidsky 2019-08-09 00:00
美元依然是全球主導貨幣,中國令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或者用美國財政部喜歡的說法:操縱匯率,這些說法並無多大意義,反而,投資人應當嚴肅地看待近期中國嘗試脫離美元的「去美元化」跡象。
理論上來說,如果甲國貨幣兌乙國貨幣貶值,甲國相對乙國便取得了貿易優勢,這也是美國對於人民幣近期貶值深感不滿的原因所在。但是,即便不能完全抵消,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也會消除中國可能取得的大部分優勢。
在 2018 年的一篇論文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的 Emine Boz、哈佛大學的 Gita Gopinath 和普林斯頓大學的 Mikkel Plagborg-Moller 等經濟學家指出,由於大量全球貿易以美元結算,如果美元兌所有其他貨幣升值 1%,那麼一年之內全球貿易將會下滑 0.6%。
根據 IMF 研究,中國的進口幾乎完全由美元結算,這意味著美元兌人民幣升值將會對其不利;除此之外,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額也可能遭受衝擊。
美元升值影響其他國家的另外一個渠道是投資,在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全球對新興經濟體的投資下滑。國際清算銀行的 Stefan Avjiev 及三位合著者在 2018 年的一篇論文中寫道,此番投資的下滑可能會遏制,甚至抵消貿易的成長。
因為這些影響因素,操縱人民幣匯率不一定會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川普宣稱的操縱行為若要起到效果,中國需要美元在全球主導地位減弱。
有一個國家可以相對較快、較為果斷地脫離美元:俄羅斯。
去年,俄羅斯大幅降低了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占比,轉投歐元、黃金和人民幣,還在努力降低美元在貿易結算中發揮的作用,但是,相比俄羅斯,中國經濟規模大得多,也更為多元,因此轉向以其他貨幣進行結算安排可能更難。
雖然有一些證據顯示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例如,德國商業銀行近期對較大型企業客戶進行調查,發現其中 29% 已經在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但是要將美元完全從貿易業務中剔除,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除了大部分貿易以美元結算外,中國還持有大量美債,且無法在不對自身產生傷害的情況下快速、大舉地拋售,也無法以其他避險資產取而代之。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並沒有進行俄羅斯式的外匯存底資產結構轉型,過去三年,中國淨賣出美國政府及機構債券的情況多於淨買入。
與此同時,中國開始重新增持黃金,自去年 12 月開始連續八個月增持,此舉效仿了俄羅斯和土耳其先前的做法,隨著金價的攀升,押注黃金給這兩個國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你可以將這一切都歸咎於中美貿易戰;但實際上,幾年前中國就已開始嘗試改變外匯存底資產結構,總體來說,中國幾乎不尋求短期效果,在貿易結算和國際資產構成這兩方面的變化節奏都不快,但卻是戰略性的。
目前來看,中國的行動估計嚇不到美國,美元的主導地位仍然牢固,也正因此,中國對嘗試啟動貨幣戰爭不感興趣,但是,美國每採取一項敵對行動,就會增強中國最終掙脫美元枷鎖的決心。
(Leonid Bershidsky 是彭博專欄撰稿人。他是俄羅斯商業日報《Vedomosti》的創始編輯,並創辦了評論網站 Slon.ru。本專欄並不代表彭博編輯或彭博有限合伙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本篇文章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