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保恒強,緣何人身險不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11-27 17:34
日前,中國人保(01339-HK)公佈,2018年前10個月,經由子公司中國財險(02328-HK)的保費收入為3212.18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11.9%。經由壽險子公司的保費收入為875.84億元,跌12.9%;健康險子公司的保費收入為131.56億元,跌27.3%。
中國人保轉型數年,財險業務延續了強者恆強的局面,不過壽險、健康險依舊是短板,此種盈利結構已經維持數年,多少折射出人身險業務軟肋,後續人身險業務挖掘或顯乏力。
行業競爭激烈
無論是資產規模、股東背景還是企業發展史,中國人保一直是保險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人保在其回A股招股書裡提到,截至2017年底,集團合併總資產9879.73億元,其中,人保財險為5246.53億元,人保壽險為3818.02億元,人保健康為430.96億元,佔比分別為53.70%、38.64%和4.36%。
從淨資產來看,人保財險為1319.60億元,人保壽險為318.09億元,人保健康僅為56.33億元。人保財險2017年度實現淨利潤197.12億元,人保壽險為6.23億元,人保健康僅為0.07億元。
人保長期把持著國內財險的頭把交椅,雖然近年來財險行業市場入局者越來越多,但人保財險的龍頭地位依然不可撼動。截至2017年底,人保財險在財險市場的市場份額為33.14%,超出第二名平安財險13個百分點,依然保持著絕對優勢。但在人身險市場的市場份額僅為4.08%,被老六家保險公司(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太保人壽和泰康人壽)甩在門外。
當下中國財險市場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在食品安全和癌症等重疾多發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各類人身險保障的需求比以外任何時代都強烈,伴隨著這股需求,保險行業巨頭間的爭奪也愈演愈烈,此時如何補齊短板則成了中國人保謀求發展的重中之重。
1-7月人身險排名 圖源:中國保險報
人身險市場入局者眾多,不過主要競爭格局基本鎖定中國人保和老六家這些巨頭之間,入局者一多,肯定會影響人保財險市場份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安財險在獲取客戶上比較激進,它的保費增速遠高於市場整體的增速。激進的營銷手段不只讓平安財險保費增長,其費用率(保險公司為獲取客戶而支付的成本)也相應增加,相比之下,靠著成熟的銷售渠道,人保則顯得較為“穩重”。
除了傳統險企的爭奪,互聯網巨頭百度、騰訊、阿里也的“觸手”也伸向保險行業,這些自帶流量的互聯網大戶似乎更親民,比如螞蟻金服推出的相互寶等性價比較高的人身險暢銷市場,更加折射人保的險種保障能力不足。
不過好在互聯網保險銷售產品有局限性,僅限於銷售短期醫療險、意外險、車險、短期投資等簡單便宜且標準化的產品,並未形成規模,對分食人身險的業務衝擊較小。
財險屬性太強
除行業競爭外,中國人保的財險屬性太強,已經在人們印象裡根深蒂固。這也使得他在資本市場稍遜其他巨頭一籌,其一直不溫不火的股價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不過這更凸顯了中國人保重在“保”字的行業屬性,保險行業麼,公司成立的目的也不過如此。所以有企業或者機構想投保財險的話,還是會去找人保,也因此,人保的財險比重一直第一,並導致獲客綜合成本較低。
財險的保單往往只有一年左右,保其比較靈活,優點是讓財險的商業模式相對簡潔,投資者和經營者對財險的評估更加容易,每年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的承保業務賺錢與否。缺點則很明顯了,容易引發投保資金容易變動,續約難等現象。與此相比,壽險保單一般長達數十年的保險期間,更容易形成穩固持續的現金流,因此資本市場對待財險和壽險的態度還是差別很大的。對於投資者來說,壽險公司更有投資空間,這一點可以從國壽、新華的股價表現看得出來。
業務轉型較晚?
2017年以來,保監會發布“1+4”系列文件,推動保險業回歸本源,中短存續期業務和長期年金險均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目前中國人保在大力推進人身險等保障型產品的銷售,保障型業務佔比不斷提升。
中國人保也在積極響應政策面要求,不斷注重新業務價值與內含價值大幅提升。由於健康險和意外險只能設計成普通壽險(傳統險),2017年,人保壽險普通型壽險佔比高達60%以上,為價值持續增長保駕護航。
截至2017年,人保壽險內含價值619億元,新業務價值57億元,個險渠道新業務價值佔比高達85%。壽險代理人數量26萬、期繳產能3378元,推動人保壽險個險渠道保費收入佔比提升至40%。
各大險企均不斷擴充代理人隊伍,長期以銀行保險渠道作為人身險產品重要的銷售渠道的人保壽險仍有不少提升空間。個險渠道是國內保險業默認優先發展的首要渠道,為加快推進轉型,中國人保著力發展期交業務和個險渠道業務,發揮個人保險渠道作為期交業務拓展和價值貢獻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轉型不易讓人保壽險陣痛不少。由於壓縮躉繳業務,其總體保費增速受到不小的影響。其原保費收入2017年同比僅增加1.12%。淨利潤則從2015年的35.76億元降至2017年的6.23億元。
不過,保險業專業人士認為,人保壽險的轉型起步有點晚了,錯過了最佳時機,個險隊伍和市場影響力的培育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最終完成轉型並形成規模效應尚需時日。
綜上分析,中國人保在人身險市場的佈局挑戰嚴峻,不過這也是全行業的保險公司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怎樣,處於行業第一陣營的人保,還是擁有無可比擬的資源、網點機構和服務等優勢,期待其將更多精力放到人身險保障層面,為群眾謀福利。
總結:在國家三令五申的保險要姓“保”的嚴監管下,保險業也正在回歸人本的保障機制。人保這只行業大象因其體量和背景更具有“優”而“穩”的保障屬性,相信隨著保險推銷趨於理性,和人保回A後更加廣泛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人保作為人身險的避風港。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