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增加對美油氣進口 有助中國推動能源結構調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5-20 16:37
擴大進口成為中國解決「氣荒」問題重要舉措之一。專家表示,增加使用相對清潔的天然氣,減少煤炭消費量,對中國實現能源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同時,增加進口有助於解決民生需求,也能對接美國巨大天然氣出口需求。
當地時間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聲明稱,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將派團赴華討論具體事項。
此間專家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中美能源合作具有天然優勢,擴大對美原油、天然氣進口有利於中國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和能源結構調整。
在國際能源市場,美國是一個新興供應者,有充足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供應。自次貸危機以來,借助以頁巖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為主調的能源革命,美國已宣布成功實現能源獨立。
與此同時,當前中國經濟正高速發展,需要大量能源支持,但國內能源產量還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尤其中國正強調環境保護、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運用,伴隨煤炭行業的去產能和技術升級,原油和天然氣需求上升較快。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突破4億噸,原油進口量與國內產量之比持續擴大,由2012年的1.3:1擴大到2.2:1。同期,中國天然氣進口量也持續快速增長,達到946.3億立方米,進口量與國內產量之比由2012年的0.4:1擴大到0.6:1。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哈繼銘表示,當前中國原油、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間差額較大,必須由進口彌補。2017年中國天然氣主要從土庫曼斯坦、澳大利亞、卡塔爾、阿聯酋等國進口,從美國進口額占總進口量較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供需的高度對應,為中美能源合作鋪平了道路。
「中美能源合作具有天然優勢。」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分析說,一方面,中國能源需求集中在東南沿海,即西太平洋區域,太平洋航道寬闊順暢;另一方面,中國已有建造大型原油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能力,並在東南沿海逐步建設能源接收站。同時,中美之間已有在能源領域展開長期合作的早期收獲,因此中國能源進口的「大蛋糕」也會令美國能源企業長期獲益。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看來,增加自美國進口還有利於中國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他表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持續處於高水平,進口原油中絕大多數通過海運實現,且大部分都來自於中東地區。從安全角度看,進一步豐富進口來源國也是有益的。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向高質量階段「轉軌」,改善環境質量、調整能源結構需求加大,增加進口還有利於實現能源穩定供給。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為切實改善民生,解決「氣荒」問題,擴大進口成為重要舉措之一。
目前,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據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20年美國天然氣產量將超過全球總產量的五分之一,2022年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
王仲穎表示,增加使用相對清潔的天然氣,減少煤炭消費量,對中國實現能源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但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年兩年就解決」。在未來中國天然氣需求量還將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增加進口有利於解決民生需求,同時對接美國頁巖氣革命帶來的巨大天然氣出口需求,從而實現雙贏。
*本文作者王恩博,來自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