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申萬宏源:為何削減美中逆差優於關稅回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5-20 15:46


申萬宏源:為何削減美中逆差優於關稅回擊?

申萬宏源認為,中國選擇通過擴大進口的方式縮小對美順差,相對而言是代價最小的方案,其沖擊主要體現在短期GDP增速承壓。申萬推測,中國擴大對美進口主要集中在貨物貿易領域和美國高質量服務兩個方面。

1.中美貿易爭端進展
1.1 總體觀點:中美貿易爭端短期內緩和,但會持續較長時間

美國挑起貿易爭端,除了借由談判爭取經濟利益(打開對方市場)之外,為共和黨中期選舉造勢是其主要的政治利益訴求。而且,2月28日特朗普已經宣布堅決競選連任,並任命布拉德·帕斯卡爾為競選經理。如果中期選舉共和黨在眾議院失去多數,特朗普要尋求連任,大概率在外交領域進行危機公關(貿易、地緣政治等方面)。屆時,中美貿易摩擦,甚至地緣政治摩擦都有可能進一步升溫和加劇。從這個邏輯判斷,中美貿易戰是特朗普撈取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長期抓手。而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均驗證了上述邏輯。


(1)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參議院通過嚴重違反一中原則的《台灣旅行法》;由於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美國制裁俄羅斯寡頭、空襲化武設施;不顧國際社會擔憂,單邊退出伊朗問題協議。

(2)貿易方面:2018年3月初,美國開征全球鋼鋁關稅,隨後逐漸將矛頭對準中國。4月,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征稅25%;對中興實施禁售;還考慮基於301條款反制中國在雲運算與其他高科技服務領域的不公平限制。5月3-4日,美國貿易代表團訪華,就中美貿易爭端展開談判,開出天價清單。總體上,美國從知識產權保護、關稅、市場開放、2025補貼、WTO多邊機制、甚至基本的商業道德和契約精神(中興事件)等層面,全面施壓中國。從目前的進展看,鋼鋁關稅影響小,中心禁售事件也暫告一段落,中美貿易博弈的焦點又回到了美國的301調查及25%關稅。

1.2 中美談判達成階段成果,貿易戰擔憂緩解

5月3-4日,美國貿易代表團訪華,就中美貿易爭端展開談判。盡管兩國在諸多領域都有一定的共識,但是雙方談判仍未達成協議。5月15-19日,中國代表團訪美,對中美貿易問題進行下一步磋商。據彭博社最新消息,中方已經同意通過擴大對美進口等方式,削減對美順差2000億美元(2020年之前)。5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據他了解中方並未提出。

5月19日中美兩國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同意,將采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中方將大量(significantly)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有意義地(meaningful)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並就擴大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雙向投資進行了討論。

回顧322美國宣布301調查結果以來,中美由激烈交鋒、轉入以戰止戰的戰略均衡狀態,通過積極溝通達成階段性成果。本文就此做出分析,假設以2000億美元規模為例,為何縮減美中逆差的選擇,優於25%關稅回擊。

中國為什麼接受兩年內削減對美順差2000億美元呢?根據程序安排,如果接下來中美談判仍舊無果,6月美國或將正式對中國500億美元出口產品開征25%關稅。涵蓋1300種產品,劍指中國2025戰略行業。如果爭端升級,或將擴大至1500億美元。從基本的談判策略來講,美國開征25%關稅對中國的負面沖擊肯定要大於中國當前接受的條件。

帶著這個想法,我們下文將基於WIOT表進行驗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假若接下來中美沖突沒有緩和余地,25%關稅正式開征對中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什麼行業受的沖擊最大?在中美經濟高度融合互補的今天,征稅25%對美國自身的影響又有多大?以擴大進口的方式削減中國對美順差,利弊如何?

2.研究方法:基於WIOT表的行模型
2.1 WIOT表的基本原理

我們主要基於WIOT表進行實證分析,方法原理與單個國家IO表相似,都是屬於投入產出表的行模型。但是WIOT表考慮了不同國家之間的進出口,因而能夠量化一國出口需求的外生沖擊對其他國家的連帶影響。

與IO表一樣,WIOT表也假設表中各個國家、各個生產部門的投入與產出關系始終維持固定的比例。為了直觀說明,表2給出了簡易的中美兩國、兩部門WIOT表。就中間品而言,從列的角度看,每個國家的特定行業不但要從國內的各個行業采購中間品,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中間品;從行的角度看,每個國家的特定行業不但為國內各個行業提供中間品,也為其他國家的行業出口中間品。每個國家中間使用和中間投入交叉對應的部分為其國內的中間使用矩陣。此外,每個國家的特定行業不但有用於國內的最終使用(消費、投資等)部分,同時也有通過出口用於其他國家的最終使用部分。

以中國的農業,生產1150億元的農產品,需要國內200億元的農業品投入(如種子)、300億元的工業品投入(如農耕機械)、500億元的勞動投入;此外,還需要從美國進口60億元農產品和90億元工業品作為中間品投入。還以中國的農業為例,1150億元的農業總產出中,有200億元農產品用於農業自身生產、400億元農產品用於國內工業生產、50億元農產品以出口的中間品形式用於美國農業生產、100億元農產品以出口的中間品形式用於美國工業生產、600億元農產品用於最終使用(如消費,實際的WIOT表中還有國別區分)。

WIOT表基本的平衡關系是:1)行平衡。例如,中國(中間使用)+美國(中間使用,即中國對美出口)+最終使用=總產出。2)列平衡。例如,中國(中間投入)+美國(中間使用,即中國從美進口)+增加值=總投入。3)對特定國家而言,每個部門的總投入=每個部門的總產出。4)GDP=所有部門最終使用之和=所有部門增加值之和。

2.2 基於WIOT表的行模型

WIOT表的行業模型,基本原理與IO表一樣,也需要“直接消耗系數表”。直接消耗系數的計算方法為,將中美中間使用部分對應的4列數字,分別除以各自對應列最底部的總投入數字即可。由此整理得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詳見表3。

將表3中國(中間產出)與中國(中間投入)交叉對應的數字矩陣記為A(即表3的藍色方塊部分);將表2中國(中間投入)所在行對應的最終使用部分的數字矩陣記為D,總產出對應的數據矩陣記為Q;那麼,表2中中國國內的IO表關系可以用矩陣公式表達為:AQ+D=Q,基本的矩陣運算可以推出:∆Q=(I-A)^(-1) ∆D。也就是說,通過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中國的最終使用(如出口減少)的變化∆D所引致的總產出的變化∆Q。然後,根據總產出等於總投入的關系,以及WIOT表的固定投入比例生產函數假定,可以推得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中間品的數量變化。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美國加稅會同時影響中國對美出口的中間品和最終使用等兩個部分,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將中國各行業對美出口數據分別加總,作為外生的最終使用部分進行處理。接下來的量化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根據中國國內的中間使用矩陣,測度美國加稅後,外需減少對中國國內行業的沖擊;第二,再根據WIOT表的平衡關系,測度美國加稅通過中國中間品進口途徑反作用於美國自身的影響。

為了便於比較,我們主要通過計算「彈性系數」來分析外需減少的傳導路徑及其嚴重程度。我們采用的投入產出表數據來源於http://www.wiod.org,後續的量化分析主要在2014年的WIOT表(最新)上展開。此外,原始的WIOT表較為覆雜,為了便於分析,我們將除中美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數據作合並處理;WIOT表有56個行業,將沒有中間品需求的行業剔除後,還剩下47個行業。

3. 基於WIOT表的測度結果分析
3.1美國加稅25%對國內的沖擊量化

此次美國擬加稅25%的1300種商品主要分布於中國2025戰略的十大行業,具體為航空航天設備、高鐵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農機裝備、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能源和新材料、船舶和海工裝備。WIOT表的行業分類共有56個,通過對比,十大戰略行業主要對應於WIOT表中的行業為:「制造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

假如美國加稅25%最終實施,直接沖擊的也將是WIOT表中的「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等三個行業。理論上,美國加稅對國內的傳導路徑為:美國開征25%關稅——中國相關行業對美國出口降低——企業生產規模縮減——對國內其他行業中間品的需求降低——沖擊國內經濟增長。我們基於WIOT表的測度結果如下(彈性系數):

(1)美國若增加關稅,對國內行業的沖擊不限於「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通過中間品需求途徑也會影響其他產業。2014年中國「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三個行業分別向美出口的中間品343.78、125.72、135.10億美元,向美出口的最終使用部分為729.21、194.97、163.93億美元,共計1692.71億美元。據此計算,若上述三個行業的出口總額減少1%,將引致「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總產出減少0.12%、「電氣設備制造」總產出減少0.05%、「機械設備制造」總產出減少0.04%。對國內其他行業也有沖擊,按影響程度從大到小排序,上述三個行業出口降低1%,將導致「科學研究和發展」總產出減少0.029%、「橡膠和塑料制品制造」總產出減少0.022%、「基本金屬制造」總產出減少0.02%、「制造金屬制品」減少0.016%,對其餘行業的影響。

總體來講,「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等三個行業屬於重資產行業,美國加稅後出口減少,不但影響自身的生產,同時也通過中間品途徑傳遞至其他產業。尤其是,「科學研究和發展」遭受的連帶沖擊排在第一,這與上述三個行業對研發的巨大需求和投入有直接關系。

(2)「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對美出口總額降低1%,將引致中國GDP縮減0.012%。假定企業生產技術沒有改變,即投入產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不變,那麼總產出的降低也將引致行業增加值的同幅減少。據此計算,上述三個行業對美出口降低1%,所有行業的增加值之和(即GDP)減少0.012%。

(3)從加稅影響的絕對規模來看,美國加稅25%後,將導致中國GDP減少0.165%。要量化美國加稅25%對國內GDP的影響,首先要確定的是中國對美出口的價格彈性(加稅可簡單理解為出口單價提升25%)。我們直接采用了孫剛等(2014年)的研究成果,論文全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測算》。根據其研究,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的價格彈性為0.55。據此大致推算,美國加稅25%後,中國「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等三個產業對美出口總額減少0.55*25%=13.75%,將引致中國GDP縮減13.75%*0.012=0.165%。

2017年中國名義GDP82.71萬億元,按照平均匯率6.75折算為12.25萬億美元。若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對中國1500億美元出口產品征稅25%,將引致中國GDP大約縮減12.25*0.165%*1500/1692.71=1792億美元。總體來講,影響還是較為明顯的。(當然,要是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的價格彈性按照1來測算,將引致中國GDP縮減3258億美元。)

3.2 美國加稅25%對其自身的沖擊量化

根據WIOT表的原理,中國的生產活動不但需要從國內行業采購中間品,也需要通過國際貿易從美國進口相應的中間品。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也測度了美國加稅25%對其自身的連帶影響。理論上的傳導機制為:美國開征25%關稅——中國相關行業對美國出口降低——企業生產規模縮減——中國對美國的中間品需求降低——美國對中國出口縮減。具體的測度結果如下:

美國加稅25%後,根據上文采用的出口價格彈性測算,中國「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總產出分別減少253、75.6、63.4億美元,通過中間品需求途徑,將分別引致美國「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電氣設備制造」、「機械設備制造」對中國中間品出口減少65.4、14.6、16.5億美元。對美國其他行業的沖擊也較為明顯,按照影響從大到小排序,美國「化學品和化工產品制造」、「基本金屬制造」、「橡膠和塑料制品制造」、「食品、飲料和煙草制品制造」等行業對中國的中間品出口分別減少9.6、6.6、5.2、4.2億美元,其他行業的中間品出口減少規模詳見圖2。總體上,基於WIOT表的估算表明,美國加稅25%後,將引致美國對中國中間品出口規模縮減161.2億美元(若價格彈性按照1來測算,將引致美國GDP縮減293億美元)。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測算僅考慮了對美國中間品出口需求的影響。實際上,若中國對美出口減少,美國短期內又缺乏替代品的前提下,美國加稅25%對其自身的影響和沖擊要大。

 

4.結論:以大幅擴大進口的方式削減對美順差是折中方案
上文的測度顯示,美國開征25%關稅後中國GDP相應縮減1792億美元(出口價格彈性按0.55)至3258億美元(出口價格彈性按1)。若再考慮中國實施對等的25%關稅報覆,那麼對中國的GDP直接沖擊更大。相較而言,中國同意削減對美順差,是一個折中的方案,畢竟通過擴大進口的方式削減順差更容被消化掉,影響也更為可控。

總體而言,中國削減對美順差(最大也就2000億美元),利弊皆有。弊端主要體現在對GDP的短期沖擊上,也就是對美進口增加、順差減少,進而使中國經濟增長短期承壓。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進口)的技術溢出一直是中國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當前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技術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中國擴大對美進口,只要結構合理,不但能繼續拉動國內的技術進步,還將有利於調整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擴大內需和消費升級。擴大進口的短期陣痛過後,將引來長期利好。從這個邏輯出發,結合之前中國貿易磋商的內容,我們推測中國擴大對美進口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貨物貿易領域,主要側重於進口中國所需的中高端工業品。因此,中國接下來會大概率擴大汽車、飛機、集成電路、精密機床、電子通信產品等工業中間品和制成品的進口規模。此外,也會繼續擴大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的進口力度;頁巖氣、石油等能源也有擴大進口的可能。

(2)服務貿易方面一直是中國對美逆差的格局,換言之,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美國的高質量服務。因此,繼續擴大美國在特定方面的對華服務貿易優勢是大概率的事件。按照這個邏輯,旅遊、教育、電影、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以及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技術服務等產業領域是中國加大進口的主要著力點。

最後,我們再次重申,中美經濟高度融合,貿易戰不會全面開打,中國的產業升級離不開國外的市場和技術,同樣美國的經濟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美兩國經濟都經不起折騰。我們仍舊對中美貿易爭端持樂觀態度,通過談判達成共識是代價最小的解決方案。

本文作者申萬宏源宏觀李一民、李華磊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