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營收降純利升,小南國更名國際天食的這一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4-03 13:30
2017年對於不少公司來說是相當有意義的一年,近期陸續出爐的年報也成為了焦點,餐飲行業亦不例外。作為上海本幫菜的領頭羊,201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小南國漸漸從虧損的陰影中走出,開始了自己的新生。2017年,集團由小南國更名國際天食(03666-HK),這也是天食自更名後第一份年報,轉型效果如何?
三費降純利升
雖然在港上市歷史不長,但小南國的成立可以追溯至1987年,從5張小桌起家,當時只是一家比小店好一點點的民間食店,現在已經是在上海、香港等城市均有分店的國際化連鎖飲食集團。公司面向的,便是中國餐飲萬億級別的龐大市場,和數以億計的吃貨們。但是,餐飲業也不是那麼好做的,中國吃貨多,選擇也多,行業內的市場競爭也尤為激烈。在上市後前幾年光景還算不錯,直至2013到2015年間,迎來了寒冬。
古語有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做生意亦然。或許是不能忍受業績大幅下滑的打擊,在2015年時小南國對己方進行門店梳理和架構調整,計提一次性費用達到1億元,因而轉虧蝕9324.2萬元。而該調整轉型的價值也在2016年時得到了釋放,成功扭虧錄得3497.5萬元純利,雖然不及初上市時的風光,但看得出在慢慢恢復元氣。
國際天食於3月27日公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該公司收益19.12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4.4%;年內溢利1.02億元,同比增長197.7%;每股盈利0.046元,末期股息每股0.01元,這也是自2013年以後的第一次派息。早在盈喜公告中天食便有預告,該盈利主要由於持續落實集團多品牌戰略,年輕休閒品牌的運營門店營收及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以及供應鏈改革及優化帶來之成本下降,導致運營門店效益效能進一步提升。
其中,銷售成本、管理費用以及行政開支的降低頗為明顯,因而年內溢利大漲近2倍著實讓人吃驚。雖然年報中營收有所下降,但轉型更名後的天食首份年報也有些許亮點。
轉型之路漫漫
說來餐飲業也是眾口難調,僅用上海特色菜想打入市場還行,但想要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卻是遠遠不夠的。更名後,天食開始向上下游深受,打通供應鏈管道的同時,通過收購並購拓展旗下更多的餐飲品牌。2017上半年,集團引進日本咖啡品牌DOUTOR,也在年報中公佈了新的進展。天食指,已完成了對該集團新增品牌成員,源自日本知名咖啡品牌DOUTOR籌建設計及供應鏈的系統規劃,預計2018年年中首家門店及品牌旗艦店分別於上海亮相。
於2017年,集團運營67家「上海小南國」餐廳、3家「慧公館」餐廳、23家「南小館」餐廳、2家「俺的」餐廳、2家「Wolfgang Puck」餐廳、1家「The BOATHOUSE」餐廳和23家百階香港旗下品牌餐廳的餐廳網路,涵蓋中國大陸部分城市、香港及其他地區。
天食孵化的南小館作為更平價的“小南國”表現優異,於2017年12月31日止,南小館品牌餐廳新增4家直營門店、租賃到期閉店3家,自營餐廳總數量達23家,同時也與全球知名旅行餐飲集團合作簽訂了首家品牌特許經營店合約。2017年南小館全部餐廳收益實現2.64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10.4%;同店可比收入增長13.8%;於2017年度南小館品牌餐廳經營利潤達3670萬元,同比增長108.7%。
早在年初更名之際,天食就曾解釋將企業向輕資產轉型,以品牌孵化,供應鏈改革為主,戰略性收縮門店。中國大陸仍然作為天食集團的主要市場,上海小南國和慧公館也仍然作為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些似乎和2016年時並未有太大改變。儘管國際天食多元化發展格局初定,但品牌孵化的前期投入亦需不少,對於未來消費者心理的把控還需要更加精准,不知這樣的轉型之路能否助天食的股價一臂之力?
民以食為天,食以優為先,吃貨們是不吝嗇將真金白銀貢獻給真正好吃的店家,但投資者面對靜態PE僅6.72倍的國際天食恐怕還需好好考量一番。多品牌的運營戰略固然暫時有效,餐飲行業近年來不好做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作者:朱亦丹
本文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想轉載請關註官方微信號港股解碼,留言獲取授權。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