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新技術革命來襲、全球製造業變局 中國製造如何華麗轉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1-14 11:38

摘要:傳統低成本優勢不再、大國紛紛重塑製造業。中國製造業一面要擁抱新技術,同時也需要沉下心來做好傳統製造業,不要趕時髦;政府則要提振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

在 13 日召開的 2018 中國製造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經濟研究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漢德工業 4.0 基金創始人、原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行執行主席蔡洪平,工業和資訊化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就全球製造業變局和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展開討論。

辛仁周認為,在主要大國重新重視製造業發展、新技術和製造業緊密結合以及經濟進一步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製造面臨諸如貿易保護主義、人口優勢消減和環境壓力的挑戰。但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巨大的創新潛力等優勢。

張燕生認為,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從追求溫飽轉變為追求創新,是一個過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談創新,是因為中國製造進入到了創新的階段。

蔡洪平稱,在新技術革命來臨之際,傳統製造企業不要過分趕時髦,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真正「以顧客為上帝」,則是中國製造企業需要做的。

許召元認為,消費已經轉型升級,但是政府要做的是重振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要讓優秀的國貨能銷售到消費者手上。 

辛仁周:面對新的製造業趨勢,中國有何優劣勢?

工業和資訊化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

全球製造業的三個趨勢:

一是世界各國,主要是大國又重新重視製造業的發展,比如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德國工業 4.0、法國新工業計劃等等,老牌的國家、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包括日本、韓國都在重新重視製造業的發展。

二是製造業發展是製造業和新興技術融合,具體表現在智能製造方面,各國都把智能製造作為高端製造業一個重點,作為未來競爭的一個焦點、重點,比如工業 4.0 提出要實現網路化、智能化趨勢。

三是經濟全球化,具體來說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要素流動,總的來講還是逐漸趨於更加便利的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配置,儘管有些曲折,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在製造業領域全球資源配置不斷地加速。

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包括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尤其是美國川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勞動人口的減少;環境壓力的制約。

一是發揮我們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我們有 13 億多人口,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我們這個市場的優勢是其他國家都不具備的,而且一般的經濟學家認為在未來十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這是各個產業發展非常有利的一個條件,有些產業在其他國家有了技術,發展不了,只有到我們國家來發展,比如高鐵,只有我們國家掌握了之後,能夠很快地變成這麼大的產業,成為世界領先的產業,包括大飛機,現在只有美國、歐盟日幾個國家搞的,我們國家大飛機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都是利用我們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其他的產業也會利用這個優勢,使我們能夠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二是我們現在是產業鏈最完整的優勢。列入聯合國統計所有的產業當中,我們國家是最全的,有些產業德國、英國、日本都沒有,只有我們國家有。往往傳統產業孕育着先進的技術,它往往也是高新技術的市場和需求方,所以我們有這麼好的完整產業鏈優勢,這是我們國家今後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個產業發展一個必需的條件,我想把這個條件用好,能夠更好地實現我們國家製造業發展。像現在我們國家,包括能源其他成本優勢跟發達國家比,可能高了一些,但是有很多企業,包括美國的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市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它覺得在中國市場配套容易,中國市場產業鏈完整,很有說服力。

三是我們國家創新潛力大的優勢。大家都知道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國家近年來的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要看到不足,我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特別在「十二五」期間,我們這個也超額完成任務,那個提前完成任務,但是 R&D 占 GDP 的比重實際上我們是沒有完成任務的,沒有達到規劃提出的要求,有些產業差距挺大的,今後我們要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包括政府體制創新方面,放管服改革方面,我們切實按照中央要求推進放管服改革,減少交易成本,使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減少他們的交易成本,更好的發展,我們在技術方面跟發達國家有不少的差距,在管理方面差距也不少,在某些領域差距更大,我們學習先進國家的技術的同時,也要引進他們的管理經驗。還有在技術創新方面等等各個方面都要增加研發的投入。 

張燕生:現在中國之所以創新,是因為進入新階段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經濟研究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中國製造業現在談創新、工匠精神,和我們的時代密切相關。

很多問題跟我們的過程、時代相關,因為 35 年前,我想的問題最多的是溫飽問題,把肚子填飽,你給我談創新,我是不感興趣的,談工匠,我就說我就是工匠,我在企業里一級工、二級工、三級工,我的師傅八級工,我的師傅的師傅是高級技師,但是過去 35 年怎麼樣呢?我下崗,我的師傅下崗,我的師傅的師傅下崗,為什麼工匠下崗,過去 35 年前,我們的企業裡面有最好的職業教育,我們有職業中專、職工大學等等各種各樣的職業教育對我們進行培訓,35 年前怎麼樣呢?全部都解散了,因為我們要知道過去 35 年,我們從什麼地方起步的,我們為了學市場經濟,我們從三來一補,三來一補要的就是便宜,不要工匠,工匠太貴,為什麼中國企業過去 35 年不創新呢?拿我為例,我是消費者,我的特點是什麼?我的特點是有錢、沒錢,我也不花錢,有好東西,有便宜東西,我永遠買最便宜的,因為我們是餓肚子長大的,我們說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有什麼樣的生產者,也就是說老百姓要買便宜的,你生產高品質、高技術的產品,你很難賣掉,老百姓不買。

到今天,35 年後,我們腦子裡面想的最多的問題是創新。我們會發現中國到了這個階段要創新,未來 35 年我們再看今天談的問題,會發現我們不缺工匠精神,我們不缺具有科技創新才乾的企業家精神,我們也不缺指揮正規軍打仗的中高級管理人才,所以中國的創新我個人覺得是一個階段。

從國際上來講,現在處於一個什麼階段呢?我經常會問企業家,我說企業家是否具備在美國、日本、歐洲,與全球跨國公司競爭的實力?我們企業家說我們不具備,不具備怎麼辦?你就要到全球跨國公司競爭最薄弱的地方,這個地方往往是「一帶一路」,也有一些企業,他們現在走出去,率先走到美國去、到德國去、到日本去,這些企業也就是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市場要想站住腳,他們往往會採取跨國併購,但是美的董事長說了一句話,他說這個機會窗口有可能關閉了,如果跨國併購的機會窗口由於保護主義抬頭而關閉,對中國企業家來講,就是怎麼能夠在過去未來的 35 年走向科技的創新,我覺得我們的優勢,第一是我們有需求,我們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句話:第一句話,最終目的是滿足富起來的老百姓的需求,第二句話,根本途徑是提高供給的質量,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工匠,需要科技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我們更多需要像蔡老師的人才。第三句話,根本的途徑還是深化改革,就是創造一個更好的創新環境、市場環境、投資環境、營商環境,能夠把全球優秀的人才吸引、集聚在這裡。

蔡洪平:新工業革命到來時,千萬不要趕時髦

漢德工業 4.0 基金創始人、原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行執行主席蔡洪平認為,不要以為傳統企業就一定要搞人工智慧,就一定要趕時髦。中國人需要真正理解什麼是「顧客是上帝」。

我提兩點供大家參考,既是對全國的,也是對佛山的工業企業。有兩句話,一個叫升級,一個叫轉型,在新的工業革命到來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趕時髦,千萬要注意不要以為傳統產業,比如佛山的企業,就一定要搞人工智慧,一定要搞電動車,不見得。傳統產業目前的升級大有可為,中國人有一個誤會,我們看不起日本人,其實我請大家留意一下,早年我們看到的白色家電都是日本人的,突然有人說日本人不行了,他早就從傳統產業升級了,我們不知道,也沒有宣傳,它的 GDP 還是全球的第三位,什麼道理?我告訴你,它升級的非常快,只是沒有告訴大家,國內也沒有宣傳,比如特斯拉所有的電池全是松下的,電池裡面的控制系統是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還有新材料,鈦的、磁的,包括稀土,他們的量很大,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比如做陶瓷,不要覺得陶瓷不做了,陶瓷智能化以後可以噴花、切片,可以做成跟大理石完全一樣,上面大有可為。

再舉一個例子,像美國收購了庫卡以後,以後服務機器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它有家電,家電裡面放一個機器人,它可以幫你很多家務活都幹了,特別是中國老齡化以後,所以在傳統產業上升級大有可為,這是佛山的特色,也是中國的特色。

還有哪些產業我們可以發展,後發優勢方面,我剛才講到服務機器人,這是我們原來關注的六大領域,包括智能製造、電動車、環境技術、人工智慧,還有智能醫療,這是藍海,實打實的,我們都能做的,在這個基礎上,還有在自己研發創造的時候,我們進行一些整合。工業對工業的互動是一個靈魂的對接,德國人連美國人都看不起,他們說老蔡,你們別跟美國人學,他們是為了賺錢做的技術,我們是為了技術賺的錢,他們比如說客戶是上帝,他有宗教意識在裡面,有猶太教、基督教,他像神一樣尊敬我的客戶,把產品做到盡善盡美,我們中國也是客戶來了以後招待好,卡拉 OK,讓你玩的非常好,招待的讓你很舒服,也是上帝,理解不一樣,所以在工業生產上,在海外收購一定要知道是一個文化的對接,是工業體系、文化互相學習,我們有市場,他們有技術,不光是技術,海外整合可以通過技術、產品、商品、品牌、服務、渠道,人家百年老店,通過他的收購以後,通過他的渠道全年銷售,我們國內做出來之後進不了它的圈,我跟任正非說過,全球高端製造都有一個群的,比如半導體、手機都有一個群的,咱們一定想辦法要進到群裡面,產業鏈太重要,一定要緊緊扣住,要入群,目前有幾個大的群一定要跟進去,在海外兼並收購的同時是整合的過程,絕不是炒 A 股和套利,這樣你得不到尊敬,錢是受不到尊敬的,而是正兒八經發展「中國 2025」,和他們聯手起來發展智能製造,這樣才能真正受人尊敬,走到像華為這樣的企業。

許召元:重塑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認為,未來要發揮中國市場的優勢,國內的消費在升級,但是對高端製造業的需求表現為對國外產品的需求,政府需要重塑中國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

對政府、企業的影響,首先要看一下全球製造業以後發展的方向會有哪些變化,這樣的變化短期來看,中低端製造業向印度、越南轉移的趨勢會放緩,像發達國家美國、日本、德國實行製造業回歸,它的能力在加強,這是短期的需求,長期來看製造業分工的格局會呈現分散化、就地化的特徵,就是說製造業會向消費地集聚,以後可能在美國市場上買的服裝、鞋子不一定是中國生產,也不一定是越南生產,可能是美國生產這樣一個長期的趨勢。

面對這樣一個長期的趨勢,首先對企業來說,要加快全球化的步伐,以前更多的是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在中國生產,把我們的產品賣到全球去,今後我們應該加強在其他國家生產,我們不僅要在發展中國家轉移,也應該重視像美國、日本這樣一些發達國家,向這些地區產業轉移,因為我們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很多產業上已經有很多的優勢,也要重視向這些發達國家轉移。

對中國政府來說,這幾年,為發展智能製造、人工智慧方面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也是促進了這幾年中國製造業提升做了很大的貢獻。最重要的是要發揮中國市場的優勢,發揮市場的力量在轉型升級當中的作用,國內的消費是在升級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對高端製造業的需求其實表現為對國外的需求。上一周我有一個同事準備買一個智能馬桶,我前段時間去英皇衛浴,我看他們生產的質量很好,我建議你買他們的產品,但他還是考慮要買一個日本生產的產品,這就是說很多高質量的產品目前不是國內生產不出來,是國內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不足。因此在培育這樣一個市場環境,重塑中國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作為的方向。

 

 

『新聞來源/華爾街見聞』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