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機器人





    2025-11-19
  • 台股新聞

    佳世達 (2352-TW) 集團旗下羅昇 (8374-TW) 及友通 (2397-TW) 宣布策略投資馬達廠六俊電機,攜手拓展機器人與無人機等移動式載具的技術佈局。六俊電機為台灣少數跨足軍規級馬達自主開發實力的廠商,產品涵蓋致動器、雲台、伺服馬達等高精密驅動元件,具備從設計、零組件加工到模組整合與測試的垂直整合能力。






  • 2025-11-17
  • 台股新聞

    通路商聯強 (2347-TW) 副總裁杜書全今 (17) 日法說會中釋出樂觀展望,第四季有機會創下歷史新高營收,2026 年更可望「再次挑戰最高」,主要看好 AI Server 建置案持續到位、記憶體市場強勁復甦,加上匯率、壞帳、中國市場等今年三大不利因素將在明年全面消退,營運動能可望全面回升。






  • 機器人領域的全球霸主——宇樹科技 (Unitree) 正準備從幕後走向台前。最新資訊顯示,這家公司正計畫於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間提交上市申請文件,目標是登陸科創板,如果一切順利,它將成為 A 股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將這場 IPO 比喻為「高考」,意味著企業將邁向更成熟的管理與營運階段。






  • 2025-11-16
  • 台股新聞

    鴻海 (2317-TW) 科技日 (HHTD25) 將於本周五、11 月 21 日登場,除了 AI、機器人等九大主題外,董事長劉揚偉在法說中更預告,將在科技日宣布與 OpenAI 的合作「敬請期待」,成為關注焦點。Open 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於 9 月底、10 月初時低調訪台,劉揚偉就曾透露,Sam Altman 也有到鴻海公司開會,雙方談了很多,重點在未來的工作與合作,包含但不僅限於 AI 伺服器。






  • 隨著中國機器人公司不斷上市,大家開始期待這是否會誕生下一個特斯拉 (TSLA-US) 。不過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誰能率先實現盈虧平衡,並建立可複製的商業模式,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贏得市場先機。在被譽為具身智慧「量產元年」的 2025 年,一場資本的淘金熱正同步上演。






  • 2025-11-15
  • 儘管 2025 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矽谷機器人新創公司 K-Scale Labs 卻宣布關閉。分析指出,融資困難、供應鏈缺位,加上技術與成本瓶頸,使原本被期待的「量產元年」更像「生死元年」。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由 K-Scale Labs 執行長 Benjamin Bolte 發給投資者的郵件披露公司關閉細節。






  • 美股雷達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強納斯(Adam Jonas)近日發布報告,提出多項「極早期」的 2026 年機器人與自駕科技預測,而特斯拉 (TSLA-US) 是主要受關注的企業之一。特斯拉近年在人工智慧上大舉布局,尤其押注可節省勞動力、由 AI 訓練操作的人形機器人,執行長馬斯克更希望能在明年開始銷售。






  • 2025-11-13
  • 台股新聞

    宇隆 (2233-TW) 今 (13) 日召開法說會表示,2026 年的營運重心將從「產品被看見」轉向「產品開始放量」,隨著減速機事業進入量產周期、供應鏈角色逐漸明確,看明年營收將達雙位數成長,也將開始評估直接到墨西哥設廠建置減速機產線,目前已有美系新客戶接洽中。






  • 台股新聞

    廣達 (2382-TW) 旗下孫公司達明 (4585-TW) 機器人今 (13) 日宣布,與全球自動化領導品牌 SMC(速睦喜) 深化合作,包括一站式解決方案,利用達明協作型機器人,應用於實際產線,希望透過解決方案整合智慧製造的產業價值。達明表示,2022 至 2024 年間,SMC 位於日本的草加工廠,已導入超過 30 台達明機器人,今 (2025) 年 SMC 更追加訂單,累計數量共達 70 台。






  • 2025-11-12
  • 台股新聞

    佳能企業 (2374-TW) 在第三季獲利表現麗,稅後純益 2.85 億元,超過 上半年獲利的總和,季增 1.45 倍,年增 1.06,亦超過 2025 年上半獲利總和,每股純益 0.89 元,同時佳能對第四季及 2026 年第一季展望正向,公司擬加碼投資 15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4.65 億元) 投資生產線布局,同時,2026 年也有現增籌資的規劃。






  • 美股雷達

    《巴隆商周》專欄撰稿人 Al Root 週二 (11 日) 報導指出,若特斯拉 (TSLA-US) 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能在未來十年內完成所有業績目標,他將獲得前所未有的 1 兆美元報酬,而特斯拉的市值也將達到約 8.5 兆美元,一如「科技七雄」(Magnificent Seven)該有的樣子。






  • 2025-11-11
  •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 (09868-HK)(XPEV-US) 股價飆升,在市場對其於人形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取得進展的樂觀情緒下,股價攀升至逾 3 年高點。小鵬汽車周二 (11 日) 香港上市股票大漲 16% 至 18%,觸及自 2022 年 7 月以來的最高盤中,同時創下兩年多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 2025-11-10
  • 台股盤勢

    美國總統川普指稱有望結束政府停擺,加上台灣 10 月出口表現創高,電子權值股今 (10) 日大多走揚,帶動台股氣勢如虹,盤中大漲逾 300 點,最高漲至 27976.89 點,收復月線,終場漲 218.1 點或 0.79%,以 27869.51 點作收,成交量 4894.5 億元。






  • 台股新聞

    盟立 (2464-TW) 董事長孫弘為成大機械系學士 60 級的校友,今 (10) 日返校以「智能未來: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虛實整合」為題發表演講,講述全球製造業正經歷從自動化到智慧化的典範轉移,盟立也切入半導體領域,並看好未來隨著玻璃基板趨勢成形,將是台廠與盟立的機會。






  • 2025-11-09
  • 美股雷達

    在特斯拉 (TSLA-US) 、亞馬遜 (AMZN-US) 、輝達 (NVDA-US) 紛紛投入人形機器人賽道後,蘋果 (AAPL-US) 也正悄然加速佈局。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出,蘋果或將把人形機器人視為下一個核心戰略級產品,其潛在市場規模有望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 2025-11-08
  • 美股雷達

    美股科技七巨頭掀起的裁員潮截至周五 (7 日) 已席捲近 10 萬人,這場被稱為「科技業第三次結構性洗牌」的變革,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重塑全球科技產業格局。從 Meta 放棄元宇宙非核心業務、亞馬遜用 AI 替代數萬營運職缺,到特斯拉收縮汽車銷售轉向人形機器人研發,科技巨頭每一次人員調整與業務轉向,都在傳遞 AI 正從「工具」進化為「會用工具的工人」的信號,傳統職缺被算力資本碾壓。






  • 2025-11-07
  • 台股新聞

    佳能企業 (2374-TW) 今 (7) 日公布最新營收資訊,2025 年 10 月營收為 11.58 億元,月 增 9.04%,年增 1.14 倍,2025 年 1-10 月營收 77.28 億元,已超越 2024 年全年營收,年增 53.18%。






  • 美股雷達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TSLA-US) 股東在台灣時間周五(7 日)清晨以超過 75% 的票數通過一項最高價值可達 1 兆美元的薪酬計畫,終結了有關執行長馬斯克薪酬和去留的爭論。投票結果公布後,現場爆發熱烈歡呼,特斯拉股東高聲呼喊馬斯克的名字。






  • 2025-11-06
  • 台灣政經

    總統賴清德今 (6) 日出息「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80 周年酒會」,賴清德除了感謝機械公會 80 年來推動台灣經濟發展,對機械產業受美國對等關稅帶來的衝擊。他重申,政府將持續努力與美國達成協議,爭取關稅調降、不疊加,232 國安調查條款爭取到優惠待遇,也提及政府在 2030 要將國防預算提高至 GDP 5%,呼籲在場業者「工業報國」,響應政府投入國防自主工業。






  • 台股新聞

    氣動元件廠氣立 (4555-TW) 今 (6) 日公布最新財報,2025 年第三季稅後純益爲 759 萬元,較上季及去年同期由虧轉盈,每股純益 0.11 元,2025 年 1-9 月稅後虧損 132 萬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收歛,每股虧損 0.0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