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焦點轉向美聯儲和日本央行會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19 08:10
美聯儲本周里勢將進行一場熱烈的討論,即便此次會議像市場預期的那樣決定本月暫不升息,但也可能對未來升息給出明確暗示。同時,日本央行將在周二進行連續兩天的回憶,評估其超寬松貨幣政策。
美聯儲會議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在9月20-21日開會,耶倫將在周三(21日)召開記者會。接受調查的分析師認為美聯儲今年會加息,但只會在12月行動。
美聯儲幾位官員曾表示,強勁的就業數據是最早9月行動的理由。過去三個月美國平均每月新增非農就業崗位遠超20萬。
但最近幾周的數據顯現疲弱跡象,其中包括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調查顯示美國8月制造業新訂單和工業生產下降,服務業活動指數也創六年半低點。
過去一周公布的數據中,上月零售銷售降幅超預期,衡量未來通脹趨勢的生產者物價持平。
「過去兩周經濟活動數據的整體表現實際並不足以推動持懷疑態度者轉至支持加息的陣營,」ING資深分析師JamesKnightley表示。「如果經濟活動不強,通脹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要說加息合理恐怕有點牽強。」
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表示,聯儲應避免過快去除對美國經濟的支持。此番表態強化了外界對於該央行下周將維持利率不變的觀點。
布雷納德表示,她希望在升息前能看到美國消費支出趨勢轉強以及通脹上升的證據,並稱美國看起來面對海外經濟低迷依然脆弱。
意大利裕信銀行(UniCredit)美國首席分析師HarmBandholz表示,他預計美聯儲會很快加息,但不是下周。
「我還認為會有一點妥協,即此次會議不會行動,但會給出明確暗示…今年晚些時候會加息一次,」他說。
他認為,這種暗示可能出現在聲明中、美聯儲主席葉倫的講話,或在顯示FOMC成員對聯邦基金利率看法的「點陣圖」中,表明多數委員都認為今年年底前會加息一次。
相比之下,法國巴黎銀行則認為,市場對立場溫和的言論更重視,因為這些言論發表的時間更近,而且其前提是數據必須「非常靚麗」,美聯儲才會加息。
該銀行認為,「立場溫和並上調利率」的可能性比「立場強硬並維持利率不變」更大。前者可能意味着今年不會進一步加息。該行認為,對經濟數據看法好轉但不升息,若隨後的數據不完全強勁,那麼12月時美聯儲的立場將很尷尬。
「我們預期9月加息的理由就在於,如果美聯儲要等待每個數據都有很好表現,恐怕要永遠等下去,」巴黎銀行稱。
9月之後,美聯儲議息委員會將在11月1-2日召開會議,接着一周後美國將進行下任總統選舉,之後在12月13-14日召開今年的最後一次政策會議。
日本央行會議
了解日本央行想法的消息人士表示,日本央行檢討政策時,將考慮把主要政策目標由基礎貨幣轉至利率,使負利率成為未來貨幣寬松的核心。這將暗示日本央行迄今規模巨大的經濟刺激舉措已接近其極限。
這項變動將凸顯出日本央行及金融市場對於央行買債極限的擔憂。
這也將逐漸遠離日本央行企圖全面壓低債券收益率曲線的特殊貨幣政策實驗作法。
「在日本央行的政策工具之中,優先考量可能會更加朝向利率,而遠離巨額買債,」其中一位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稱。
日本經濟新聞周三稍早報道,日本央行將在未來寬松措施中加重負利率作為一項工具的地位。
消息人士稱,日本央行不太可能放棄目前的基礎貨幣目標,或是對長期利率設定一個明確上限。
然而,通過將政策焦點放在負利率之上,日本央行希望借此打消市場認為負利率政策不受民眾歡迎將令日本央行不再降息的觀點。
消息人士稱,日本央行尚未就是否在9月20-21日的會議上進一步降息達成一致;央行將在會上對其政策進行全面評估。
消息人士稱,是否降息的決定將取決於日圓的動向、以及央行委員是否認為降息對於央行實現通脹目標的承諾是有必要的。
大多數日本央行委員傾向於對當前的政策框架進行溫和微調。但由於市場愈發預期會議將出台某種形式的寬松政策,所以不能排除更為激進的選項,比如不對債券收益率設置明確的上限。
隨着日本央行考慮在下周的政策會議上轉變貨幣政策的核心,一些分析師表示,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其能否成功地溝通自身的變動意願,因為當前階段還沒有進一步大幅放松的必要。
當前的實質利率要遠低於過去通縮時期的水平,一些分析師稱這是日本央行在進一步放松政策前應集中精力去傳達的信息。
熟悉日本央行想法的消息人士表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心或會從之前的瞄准基礎貨幣轉向至負利率。自2013年實施量化質化寬松(QQE)措施以來,基礎貨幣便一直是該措施的焦點。
「要保持實質利率在低位並陡化收益率曲線,關鍵在於通脹預期,」瑞銀證券分析師DaijuAoki說,「日本央行下次會議的焦點應該不在進一步寬松上,而是應該在央行如何改善溝通之上。」
自QQE在2013年4月推出以來,實質利率--10年期公債名義利率減去通脹率--平均在負0.03%的水平。
相比之下,在1998年中至2007年底日本持續時間最長的通縮期間,實際利率平均為正1.8%。
- AI投資趨勢專家觀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