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新聞小辭典─廣場協定(Plaza Accord)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什麼是廣場協定 (Plaza Accord)?

1985 年 9 月 22 日,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廣場協定表面上來看,是為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定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廣場協定的背景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為了鞏固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積極扶持二戰戰敗國日本的經濟發展。同時,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方針。在 1953 年到 1979 年間,日本工業平均年增率為 10.9%,日本國民生產毛額 (GNP) 占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比例,從 1950 年的 1.5%,激增至 1980 年的 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地位,從原先第 7 名躍升至第 2,排名僅次於美國。

但在當時,美國經濟卻面臨著經濟蕭條,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雙重壓力。面對雙赤字,美國總統雷根決定維持高利率的經濟政策,但高利率卻更加助長美元的走升,使美國的出口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始終處於劣勢。美國自 1982 年經常帳連續出現赤字,到 1984 年對外貿易赤字達到 1224 億美元,其中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約占 50%的高水位。

在此之前的 1980-1988 年之間,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 10 倍,擁有 2850 億美元的直接資產和證券資產,控制了超過 3290 億美元的美國銀行業資產,日本積累起的巨大財富,使日本成為世界級的銀行家,卻讓美國也失去了世界放貸者的地位,當時的 Sony 創辦人甚至出了本書內容稱,對世界發出「日本可以說不」的豪言壯語。對此,美國許多大企業、國會議員等相關利益集團強烈要求政府干預外匯市場,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經濟。(接下頁)

[NT:PAGE=$]

■廣場協定的具體內容

1985 年 9 月 22 日,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即 G5 集團)財長以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秘密會議,達成一系列協議,史稱「廣場協定 (Plaza Accord)」。 內容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預、協作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的貶值。廣場協定開始施行後,日元匯率一路走高,到 1986 年5 月,美元對日元匯率突破 160 日元大關,到 1987 年達 120 日元,美元貶值約 50%。為了防止美元再度快速貶值,1987 年 2 月 22 日,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召開了 7 國財長會議,決定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穩定,史稱「羅浮宮協定 (Louvre Accord)」。義大利原被邀請,但最後退出協定,故最終只有 6 國參與該協定。但是,日元升值狀況卻一直持續到 1988 年底至 1989年初才開始有所回貶。

■廣場協定的影響

貨幣升值必將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升值,特別是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其主要原理是本幣升值將增強對本國經濟的信心,大量熱錢將因追逐高額利潤而流入本國,而投入到股票市場是熱錢得到最快報酬的場所,進而造成股市的上漲。

廣場協定簽訂 3 個月後,1986 年 1 月, 日經 225 指數拉開了四年大牛市的序幕,起點為 13000 點,到年底升至 16400 點,相比 1983 年的平均水平升幅近一倍之多,到 1987 年底股價指數 突破 2 萬點。1988 年東京股市總成交量為 286 兆日元,總市值為 477 兆日元,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 1.6 倍和 1.5 倍。到 1989 年底日經指數達到的 38957.44 點的歷史高點,日本股票總市值為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1.6 倍,占全球股市市價總額的 42%,股價平均市盈率也達到了 250 倍的驚人水平。

1989 年至 1990 年,面對房地產泡沫與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日本政府收縮銀根,採取一系列緊縮政策,控制不穩定的經濟膨脹,最終卻導致泡沫經濟的破滅與崩潰。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被一起釋放出來,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日經指數在 1989 年底高達近 39000 點,到了 1992 年,一路下跌到 14000 點,幾乎跌掉了 2/3。2001 年 3 月 13 日,東京股市暴跌,日經平均股價最終以 11819.70 點結束當日交易,跌破 12000 點信心關卡,創下 1985 年 2 月以來新低。經濟學家估計,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 6 兆美元,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了慘痛代價。

資料來源:MBA 智庫百科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