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
國際政經
在國際海事組織 (IMO) 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 (MEPC) 即將對淨零框架 (Net Zero Framework, NZF) 草案進行最終投票的前夕,美國川普政府對支持該氣候政策的國家發出嚴厲的法律制裁威脅。美國國務卿盧比歐 (Marco Rubio) 與交通部長杜菲 (Sean Duffy) 周五 (10 日) 發表聯合聲明警告,推動這項「由激進主義驅動的氣候政策」,可能導致制裁、關稅、港口費用或船員簽證限制。
國際政經
《彭博》報導,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溫,全球航運市場受到嚴重衝擊。周五 (10 日) 傳出多艘原本暫定運往中國港口的油輪訂單遭取消,原因在於中國宣布將自 10 月 14 日起對美國船舶收取港口費,以回應美國即將對中國船舶徵收的相同措施。這項消息使原油運費與期貨合約雙雙飆升,市場陷入混亂。
國際政經
根據《CNBC》報導,中國交通運輸部周五 (10 日) 宣布,自 10 月 14 日起,將對美國船舶停靠中國港口徵收費用,作為回應美國同日對中國船舶徵收港口費的措施。中方批評美方做法「嚴重違反國際貿易原則」,並稱已對中美海運貿易造成「嚴重損害」。
國際政經
美國政府針對中國海事實體和中國製造船舶徵收的新港口費用政策,即將於 10 月 14 日正式生效,給全球集裝箱航運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務不確定性。海事情報公司 Alphaliner 發出警告,如果全球前十大主要集運公司維持現有的美國航線部署,預計到 2026 年,它們可能集體面臨高達 32 億美元的額外費用。
大陸政經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下稱中國船協)副秘書長譚乃芬周三(17 日)在中國國際海事會展記者會上表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為人民幣(下同)3,987.6 億元,年增 20.8%,利潤總額 387.4 億元,激增 72.6%。據《界面新聞》報導,船舶出口同樣保持良好勢頭。
國際政經
《勞氏日報》8 月 5 日報導,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被指定為執行和徵收針對中國船舶港口費的代理機構。未繳費的船隻將禁止進行貨物裝卸,或扣留離港許可,直到確認付款為止。消息人士透露,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財務辦公室正在與美國財政部合作,在美國政府官方支付網站 Pay.gov 上建立一個新的獨立支付表格,以方便自動清算所直接從銀行賬戶扣款,避免現金或其他實物支付。
據《國際船舶網》報導,儘管面臨美國政府 301 關稅威脅,中國船企在今年 4 月份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韌性與競爭力。繼 3 月被南韓短暫超越後,中國船企迅速反擊,在全球新船訂單爭奪戰中成功奪回榜首位置。根據克拉克森於 5 月 9 日發布的數據,2024 年 4 月,全球新船訂單成交量為 75 艘,共計 364 萬修正總噸 (CGT)。
國際政經
川普政府近期將中國造船業作為新一輪貿易政策的目標,計劃對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高額停靠費,最高可達 150 萬美元,藉此重振美國本土造船業,但分析師指出,這項措施恐將導致全球航運市場和供應鏈更加混亂,最終使美國消費者面臨更高的物價。自川普重返白宮便誓言削弱中國在全球海事領域的主導地位,並推動美國造船業復興。
國際政經
在世界石化會議 (WPC)2025 系列活動中,與會專家指出,美國擬議對中國建造和營運的船舶徵收港口費用,可能會嚴重衝擊美國的化學品出口,並可能導致中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 提議,對來自中國的船舶營運商每次進入美國港口收取 100 萬美元的費用,而船隊中若包含中國建造的船舶,則每次入境費用最高可達 150 萬美元,具體金額將根據此類船舶在船隊中所占的比例而定。
台股新聞
根據國際航運商會 (ICS) 統計,全球至 2026 年底將面臨約 9 萬名的適任船員缺口,各國需積極推出策略應對此項挑戰,中鋼 (2002-TW) 旗下中鋼運通也積極培育台灣籍船員,並攜手高科大產學合作,共育高階海事專業人才。中運目前擁有 21 艘船舶,船隊主要載運貨物為母集團中鋼一貫化作業鋼廠使用的原料,雖然船隊規模相較國內其他航商並不大,但聘僱台灣籍船員人數的占比高達 80%,其中約三分之二船舶的航線也經常停靠台灣港口,承運貨物及航線相對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