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成美國最大人才輸出國 專家:移民海外不完全是壞事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美國僑報網綜合報導,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海外移民存量已達到934.3萬人,23年增長了128.6%,「移民赤字」現象日趨明顯。中國向美國的移民現象具有鮮明的人才移民特徵,中國已成為美國第一大人才輸出國。有專家指出,中國人海外移民不完全是壞事,需要辯證地去看。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2日正式發佈《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國際人才藍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海外移民存量已達到934.3萬人,23年增長了128.6%。中國從1990年的第七大移民輸出國,上升為第4大移民輸出國。



該報告提出,中國擁有的移入人口數目一直很低,與龐大的移民到海外人口形成「移民赤字」。隨著中國在海外「新移民」階層出現,「移民赤字」現象日趨明顯,很多時候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符。

據《環球時報》報導,這家由中國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發起的智庫通過對海內外中國國際移民狀況的分析與研究,總結出中國國際移民現狀呈現出「14大熱點」趨勢,如:中國在海外「新移民」階層出現,「移民赤字」現象比較明顯;美國是中國海外移民第一目的地,中國為美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歐洲成為中國新移民的新目的地,海外購房迎來「歐洲時代」,中國富人開始將「感染文化底蘊與享受精神因素」放在首位;「中國大眾富裕階層擴容」與「偏重家庭子女教育、出境旅遊」因素導致移民;環境污染成為推動海外移民潮的重要原因;2013年中國「藍領移民」成為關注話題,但移民通道不穩定,應有相應風險預警機制;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移民來源國,對外國人才吸引力同時增大;但國際人才在中國「流入」、「流出」失衡,人才壁壘有待突破等。

中國「人才移民赤字」、「投資移民赤字」和「留學人才赤字」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巨大。「2014藍皮書」認為,中國海外移民的潛在人群集中在35歲到55歲的中產階級,他們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對於社會事務的參與相較其他群體要多,影響力也相對較大。這個群體成員的大量遷出,首先造成的是財富的大量流失。2012年,通過投資移民到美國的中國人就有6124人。

該智庫2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600萬元的中國人在中國擁有約33萬億元的資產,其中2.8萬億的資產已經轉移至海外,約佔中國2011年GDP的3%。在富裕階層海外資產轉移目的地的選擇上,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成為主要集中地,分別佔比22%、21%和16%,其後是瑞士(9%)、新加坡(6%)和澳大利亞(5%)。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智庫剛剛完成的調查結果顯示,近3年,中國投資移民美國的人數迅速增長。2010年獲得EB-5有條件綠卡的只有772人,2011年就遞增為2408人。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最新數據,2012年獲得EB-5有條件綠卡的人數為6124人,是2011年的2.5倍,是2010年的7.9倍。美國移民和公民服務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美國頒發的投資移民簽證中,中國人佔了3/4以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得到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獲得美國永久居留簽證的人數為81784。此部分所說的中國每人平均指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國公民,佔永久居留簽證總數的7.9%。

另外,中國已成為美國第二大海外房地產買家。2013年3月底之前的一年裏,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總價值達123億美元,佔當年外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的1/8。更令人驚嘆的是,這123億美元的購房款中,有69%為全額現金支付。

就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佈「2014藍皮書」的幾天前,胡潤研究院在一份最新報告中稱,64%的中國百萬富翁已移民或正準備帶著他們的財富移民。這些超級富豪的資產超過1600萬美元,美國是他們最青睞的目的地。(接下頁)

[NT:PAGE=$]

中國向美國的移民現象具有鮮明的人才移民特徵,中國已成為美國第一大人才輸出國。2010年一項美國社區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美國的移民,新移民、合法移民比例非常高。在接受調查的華人華裔中,有40.8%的是2000年及以後進入美國的,而且中國移民的學歷層次較高。有研究預測,到2018年,到美國的技術移民將變為原來的3倍,達到50萬人,其中35%-41%以技能為基礎。如果不更好地重視本土人才,將會有許多國家為美國培訓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勞動力向發達國家的流動依然不會放緩。

在這部權威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發佈前,藍皮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移民潮帶來的不是零和博弈,中國應抓住人才流動的紅利,儘快建立移民局,縮小全球化時代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移民逆差。

據王輝耀介紹,2013年世界移民人口數量達到2.32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4.2%,比2010年的2.14億增加了0.18億,比2005年的1.95億增加0.37億。2000~2013年間,移民人口數量年平均增長率2.2%。

多年來,向發達地區流動一直是國際移民的大趨勢。1990~2013年,北美地區的移民輸入最為明顯,所擁有的移民比例從18%提高到23%;中東-北非擁有的移民佔比從10%提高到14%;亞太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地中海地區,比例均有所下降。

但王輝耀認為,移民已不再是零和博弈,可以使移民輸出國和出入國都受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國際移民匯款回國超過4000億美元。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龐麗華介紹,目前移民流向不僅是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還呈現出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移民的新趨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移民回流現象開始增多。以留學生為主要群體的移民回流現象在中國、印度、日本等留學生輸出國也較為明顯。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人員流向發展中國家尋找商業、教育機會。

川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穆啟國近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與以往不同,中國正在經歷的第三次移民潮集中在中高端技術人才和擁有鉅額財富和豐富管理經驗的高凈值人群。這種人才+資本的流出模式,折射出經濟轉型期,潛在產出下滑背景下,移民大大拖累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加大了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中國面臨的移民危機。

「移民赤字」問題導致中國人才和資金的外流,但並沒有得到相應的人才和資金流入的補充。這是王輝耀思考的一個問題。在他看來,中國還沒有開放「國際人才」移民來中國,也沒有開放「國際投資」移民來中國,中國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王輝耀表示,「中國人海外移民不完全是壞事,需要辯證地去看。」他分析說,一方面,人才輸出反映了中國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在個人身上開始顯現;另一方面,人才輸出使人們逐步關注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成為了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動力。移民帶走了資金和技術,但越來越多的海外同胞分佈世界各地,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海外人才庫,將可能為祖國帶來更大的效用。

很多海外華人華僑希望國家相關部門用更靈活和務實的態度來吸引他們歸來,帶回資本技術和最新的科學創新。旅居美國的金融專家張川認為,一個國家對待移民和人才的開放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自信程度。他認為,相比於美國,中國的人才和資本流失現象確實嚴重,看上去缺乏自信的吸引外來移民的政策與國籍政策和中國目前蒸蒸日上的國力很不相稱。

具體到中國如何減少「移民赤字」,吸引更多國際人才的問題上,有專家學者建議,應打破國際人才來華壁壘,可以從相關政策上降低國際人才移民中國的門檻,比如:儘快取消限制外國留學生畢業在華工作的政策,開放外國留學生在華工作實習簽證,吸引優秀外國人才在華工作,建立中國國際移民體系,如果外國人能夠在華找到高精尖行業的工作,准許其長期居留,甚至發放綠卡;對待海外華人和加入外籍的中國留學生,通過開放長期簽證,發放僑胞證和開放的國籍政策也可以吸引外流的人才回流中國。讓中國變成一個開放的國際大國,人才有進有出,以此平衡國內「移民赤字」,方能促進中國各方面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中國才可以在人才移民的同時通過吸引他國人才來扭轉「移民赤字」,讓更多有真才實學的國際人才來中國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