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急凍!2025那些日本品牌退出中國市場?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日相高市早苗近日「台灣有事論」致使中日關係再度緊張,本就複雜的中日經貿關係在技術變革與消費偏好變遷的交織影響下,更加艱難前,但從整體數據來看,中國市場依舊魅力十足,今年前三季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年增 55.5%,例如本田新建兩座新能源工廠投產,電裝、東洋炭素加大在重慶、成都佈局,松下也看著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都彰顯著日本資金對中國市場的看好。

但不是所有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都能順風順水,今年以來,不少曾在中國深耕多年的日本品牌出現萎縮、轉型甚至退出的情況,三菱汽車就是典型代表。
2024 財年,三菱汽車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市場銷量大幅年減 53% 至 7000 輛。經過多年評估,該車廠今年初決定停止在中國市場的整車生產與銷售,關閉湖南長沙的合資工廠,這項決策使得 2024 財年淨利驟降 73.5%。
松下集團雖整體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像是在上海設新能源汽車子公司,但傳統家電業務卻在加速退出大眾消費市場,今年停止生產低端微波爐、電鍋等小家電,關閉天津、杭州等地部分生產線,轉向高階護理電器、商用設備及 B2B 解決方案,以應對中國消費度數位化。
在消費性電子領域,東芝電視 2018 年就出售品牌授權,僅以貼牌形式存在,夏普手機、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在中國市占率不足 0.5%,中國官網今年來也悄悄下架多款智慧手機產品線,轉而主推商用顯示器和醫療設備。
服務業方面,全家便利商店今年關閉華北近百家門市,資源集中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吉野家暫停二三線城市擴張,部分門市轉加盟或聯營模式,它們受到本土品牌如羅森、便利蜂、美宜佳的擠壓,消費者對「日式標準化」服務的熱情也在消退。
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敗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土競爭對手崛起,在技術、供應鏈等方面超越日企,像中國新能源汽車新勢力搶佔市場,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 60%,而日系車廠的電動轉型則緩慢。
日企自身模式僵化,依賴「品質溢價」和「品牌光環」,研發投入本地化不足,人力成本高、決策鏈條長、合規要求嚴,在價格戰中處於劣勢,部分退出也源於母公司啟動全球重組計畫,這也讓跨國企業的「中國生存法則」正在改寫,中國市場正從「規模紅利」轉向「品質紅利」,只有具備技術、本地化能力和長期承諾的企業才能成功。
- 想參與美股動能?懶人也會的被動投資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