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訓練侵權」判決 德國法院判定OpenAI訓練資料侵權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 11 月 11 日裁定 OpenAI 侵犯 GEMA 成員作品歌詞版權。這標誌著德國首起「AI 訓練階段侵權」司法判決,意味著 AI 與版權的灰色地帶被法律照亮。

AI 學習的邊界究竟何在?歐洲會成為 AI 監管秩序的製定者嗎?當 AI 的底層邏輯是「學習一切」,而許可歐洲的規則是「統一許可」。
慕尼黑地方法院判定 OpenAI 在訓練與輸出歌詞過程中侵犯音樂版權,成為全球首例 AI 大模型被判「訓練侵權」的正式案例。這事件不僅標誌著 AI 與版權的衝突邁入司法化階段,也預示歐洲在 AI 治理、資料主權、版權分配方面展開系統性反攻。
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OpenAI 的語言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存在「記憶行為」。也就是說,將訓練資料完整複製到模型參數中,這導致 ChatGPT 在輸出中再現了歌詞,從而侵犯了版權。法院強調,當模型訓練不僅從資料集中提取訊息,還在參數中包含訓練資料的完整複製時,這就構成了版權法意義上的「複製」。模型輸出相似歌詞則進一步構成未經授權的「複製與公開傳播」。
這項判決引發了全球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判決,明確了 AI 模型訓練過程中使用受版權保護內容可能構成侵權,即使這些內容在模型中以參數形式存在,該判決給從業者敲響警鐘,實際上,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的判決僅是 OpenAI 面臨的眾多法律挑戰之一。在過去 3 至 5 年中,隨著 ChatGPT 的發布到商業化的快速擴張,OpenAI 已陷入多起版權和隱私訴訟的漩渦。
從更長遠的時間線來看,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案例:OpenAI 被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集體訴訟。2023 年 9 月 20 日,OpenAI 被美國作家協會(Authors Guild)集體訴訟。美國作家協會聯合 17 位知名作家,在紐約南區法院提起集體訴訟,原告指控 OpenAI 從盜版電子書庫批量下載其作品,將這些「專業創作、編輯和出版的書籍」複製到 GPT-3.5 和 GPT-4 的模型參數中,使其能夠生成模仿原告風格的內容,直接威脅作家生計。
《紐約時報》起訴 OpenAI 新聞內容侵權。2023 年 12 月,《紐約時報》向紐約南區法院起訴 OpenAI 和微軟,指控其未經許可使用數百萬篇文章訓練 AI 模型。《紐時》提供了 100 多個 GPT-4 輸出內容與時報報道高度相似的例子,證明模型能夠原封不動或模仿風格生成其內容,直接威脅其訂閱和廣告收入。
NOYB 在奧地利投訴 OpenAI 違反 GDPR。2024 年 4 月 29 日,歐洲隱私權倡議組織 NOYB 向奧地利資料保護機構正式投訴 OpenAI,指控 ChatGPT 違反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原告指出,ChatGPT 資料不準確,捏造用戶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 NOYB 要 OpenAI 糾正某公眾人物的錯誤出生日期。
在上述訴訟案例中,除德國慕尼黑地方法院已作出判決外,截至 2025 年 11 月,其餘訴訟仍處於審理階段。
- 想參與美股動能?懶人也會的被動投資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鴻海科技日本周登場 聚焦與OpenAI宣布合作
- 不到一年估值翻四倍!前OpenAI技術長的AI新創Thinking Machines Lab 估值達500億美元
- 美法院裁定蘋果與OpenAI 需回應馬斯克反壟斷訴訟
- 全球 AI 投資周期「還很長」!OpenAI 帶動算力需求爆發 巴克莱:AI 不會降溫 只會加速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