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中國購房迎來重大變革 結匯支付流程簡化但「限外令」未除
鉅亨網新聞中心
歷經十餘年等待,境外人士在中國購房時面臨的「付款難題」終於獲得解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簡稱「外匯局」)日前發布《關於深化跨境投融資外匯管理改革有關事宜的通知》,推出兩項外匯新政,旨在便利境外資金在境內購房,被市場視為一次「精準滴灌」式的政策優化。

打通個人購房僵局
新政帶來的最大便利,是解決了境外個人購房者在結匯支付環節長期存在的流程矛盾。過去,境外購房者需要先向銀行提供房地產主管部門出具的購房備案證明,才能辦理購房款的結匯支付。然而,無論是開發商或二手屋賣方,通常都要求先收到首付款後,才願意辦理網簽備案手續,這形成了一個如同「第 22 條軍規」般的死循環,困住了許多有意購房的境外人士。
為解決此問題,外匯局將先前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並取得良好成效的「先結後補」便利措施推廣至全國。根據新規,境外個人只要符合當地的購房資格,便可憑購房合約或協議,先行到銀行辦理外匯資金的結匯與支付,事後再補交購房備案證明文件即可。此舉極大簡化了付款流程,有助於滿足境外人士在境內工作、生活的合理購房需求,預計可將首付款的到帳週期從數週縮短至數日。
企業購房限制鬆綁 釋放投資利多訊號
另一項重大變動是,新政取消了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及其結匯所得的人民幣資金「不得用於購買非自用住宅性質房產」的限制。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斌表示,這項限制措施是在過去房地產市場過熱的背景下,為防範「熱錢」投機炒作而出台的配套政策。然而,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係已發生逆轉,相關調控措施也已優化調整,因此有必要調整外匯管理措施以適應新形勢。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意味著企業(特別是非房地產企業)未來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其外匯資金,例如購買辦公用房、員工宿舍等經營性房產,或進行商業地產投資,有助於盤活存量房產資源。
市場影響:訊號意義大於實質衝擊
儘管新政為境外人士購房提供了切實的便利,但多位分析師強調,這項政策的核心是「提效」,而非「放閘」。它僅優化了銀行辦理結匯支付時的審核程序,並未改變現行的境外個人購房政策,俗稱的「限外令」並未解除。例如,境外個人在境內仍只能購買一套用於自住的住房,且需滿足在境內工作、學習滿一年等條件。
據陸媒報導,專家認為,新政有助於釋放既有的境外人士購房需求,但不必擔心會對樓市帶來巨大衝擊。匯生國際資本行政总裁黃立沖預計,新政帶來的將是「小水慢流」式的結構性增量,而非大規模的外資湧入。外資是否會大規模進入,根本上仍取決於他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中長期前景的判斷,以及各地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的鬆緊度。因此,這次調整的「訊號意義」可能更強,展現了在經濟開放趨勢下,為促進市場健康循環而注入新活水的政策方向。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