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阻詐不能一刀切!金管會定調三原則 風險偵測與控管應更精準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台北
近來部分銀行在執行阻詐措施時,引發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的爭議。金管會今 (9) 日表示,已要求相關銀行檢討並改善,並提醒所有金融機構,推動防詐措施時應兼顧「服務便利」與「交易安全」,避免以去風險化的方式一刀切處理,同時提供三項原則供銀行參考;不過,檢警單位也指出,詐騙集團會刻意干擾金融機構的風險偵測效能,執法機關將持續協助金融業強化偵測技術。

金管會強調,為在「防詐力度」與「金融服務便利性」之間取得平衡,銀行應持續優化風險偵測與評估的精準度,並依據不同風險等級帳戶採取相對應的控管措施。如此不僅可事前防堵詐騙犯罪、降低民眾財產損失,也能避免過度影響一般客戶使用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金管會已於 9 月 8 日邀集臺灣高等檢察署、內政部警政署、銀行公會及部分銀行,共同研商精進帳戶防詐控管措施。會中,檢警單位對金融機構投入防詐的努力表示肯定,同時提醒詐團不斷翻新手法,甚至企圖干擾金融偵測機制。為因應此挑戰,執法機關將持續透過資訊分享,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協助提升偵測技術,讓防詐更為精準有效。
金管會也提出三項原則,供銀行在採取管控措施時參考:
一、事前評估:應先衡量措施之有效性與影響性,並依風險基礎方法,評估適用對象及可能影響。
二、實施配套:在不影響控管效果前提下,以適當方式通知客戶服務變動,並提供恢復使用的申請管道,以及設置快速回應的客訴窗口。
三、持續檢討:落實後需定期觀察成效,依實際情況滾動修正,讓措施更聚焦於高風險帳戶與交易。
金管會最後表示,金融安全與便利性常存在兩難取捨,防詐工作絕不能鬆懈,金融機構應持續提升控管效能,避免過度影響正常客戶。同時,金管會將持續督導銀行精進風險偵測技術,並透過公私協力、運用科技工具,強化攔阻不法金流,守護民眾財產安全。
- 關稅戰火燒進外匯市場,投資人如何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