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美俄能源科技博弈升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美俄能源與科技博弈升溫
日美貿易協議的進展面臨挑戰,因美方尚未針對半導體與藥品發佈關稅命令,這使得日本在談判中需持續施壓以確保協議的完整性[1]。同時,中國在九三閱兵中展示的軍事力量引發美國媒體的高度關注,顯示出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焦慮,並指出其新型武器的部署可能對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構成挑戰[2]。這些事件反映出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的複雜互動,未來可能影響市場動態及國際關係的走向。
中國正加速推進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透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投入數千億元,旨在突破核心技術瓶頸,並提升國產設備在市場中的占比至20%[3]。此外,加密貨幣投資人孫宇晨因WLFI代幣遭凍結而引發市場恐慌,該事件使WLFI價格下跌超過20%[4]。這些發展反映出中國在科技自主與加密市場的動盪,將影響全球供應鏈及投資者信心。
最近,加拿大與澳洲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意在促進印太地區和平,這一行動引發中國全程監控的強烈反應,顯示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高[5]。同時,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印度與俄羅斯的接近表示不滿,認為這使得兩國在中國影響下逐漸疏遠美方,並強調印度與美國的友好關係仍需加強[6]。這些事件反映出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加劇,尤其是在美中兩大勢力的影響下,國際關係的動態變化將持續影響全球市場的穩定性與投資環境。
泰國自豪泰黨黨首阿努廷當選總理,標誌著中泰友好關係的深化[7]。與此同時,中俄簽署的「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天然氣管線協議將每年向中國供應5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顯示出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日益重要性[8]。阿努廷的當選雖然促進了中泰合作,但其聯合政府的穩定性仍存疑,可能影響未來政策的連貫性。另一方面,隨著俄羅斯尋求擴大對中國的能源出口,這一協議不僅有助於中國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也可能重塑全球能源供應鏈,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進一步強化中俄戰略合作。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