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中國簽下天然氣大單!將如何改變全球能源版圖?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週三(3 日)中國閱兵吸引了全球焦點,但在上合峰會後的週二(2 日),另一項重大天然氣協議卻低調達成。

中、俄、蒙三國元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七次會晤,並簽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西伯利亞力量 2 號」跨國天然氣管線備忘錄。

根據《俄新社》報導,「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將從西西伯利亞氣田出發,經由蒙古輸往中國,每年供應 500 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合作期限長達 30 年。
雖然具體價格尚未公布,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強調,價格將低於歐洲市場。
為何選擇蒙古路線?
俄羅斯最初曾計劃從阿爾泰山跨境修建直通中國新疆的管道,但因生態與環保因素而放棄。最終,從亞馬爾 - 涅涅茨自治區經蒙古通往中國的路線成為定案。
蒙古在此協議中扮演關鍵角色。對俄羅斯而言,蒙古不僅是新的天然氣需求市場,也有助於提升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對蒙古而言,該管線有助於改善首都烏蘭巴托因燃煤造成的嚴重空氣污染。
至於中國,該管線遲遲未能落地,核心問題其實在於價格談判。中國長期堅持以俄國國內氣價加附加稅作為計價基準,而俄方則希望仿效「西伯利亞力量 1 號」,以亞洲油氣市場價格掛鉤。價格分歧與龐大的基建成本,導致該協議延宕近十年。
然而,隨著中國天然氣需求持續增加,以及中亞國家出口減少,來自俄羅斯的穩定管道天然氣顯得更加重要。
西伯利亞能源轉向亞洲
俄氣總裁米勒指出,「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資本密集度最高」的天然氣工程,投資額高達 100 至 140 億美元,管線全長超過 2000 公里。其輸送能力與被炸毀的「北溪」管道相當,標誌著俄羅斯能源出口重心的轉變。
該管線直接從西西伯利亞含油氣盆地的烏連戈氣田出發,該地區蘊藏俄國三分之二的天然氣儲量。
長期以來,這些資源主要出口至歐洲,如今將首次大規模供應中國,改變了俄羅斯「西進」與「東進」天然氣市場的格局。
中國缺氣,俄羅斯更缺錢
2024 年,中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7665 萬噸,價格高且不穩定;進口管道天然氣 5504 萬噸,主要來自俄羅斯與中亞。
然而,哈薩克和烏茲別克近年大幅減少甚至中斷對中國的出口,讓俄羅斯成為其更可靠的選項。
對俄羅斯而言,這更是不得不走的路。今年前 7 個月,俄羅斯對歐洲的管線氣出口再創新低,僅賣給歐洲 83.3 億立方公尺天然氣,去年同期還有 155 億立方公尺,使今年俄羅斯管道氣對歐出口應該不會超過 160 億立方公司,低於 1975 年對歐出口的水準。
歐盟更計劃在 2027 年前徹底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使俄羅斯天然氣幾乎喪失歐洲市場。
「西伯利亞力量 2 號」若落地,加上「西伯利亞力量 1 號」,中國每年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將達 1060 億立方公尺,對中俄雙方而言都是戰略性轉折。
雖然輸到中國的價格低於歐洲,但對俄羅斯來說,穩住中國這個最大客戶,已是維繫天然氣產業的唯一出路。
- 經濟衰退疑慮未退 債券投資三「高」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