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世界發展債務危機加劇!黑石趁勢「抄底」?
鉅亨網新聞中心
傳陷入債務困境的香港鄭氏家族,正與全球資產管理巨頭黑石 (BX-US) 洽談一筆高達 25 億美元的融資方案,市場揣測可能涉及優先股、普通股投資,甚至是聯合私有化。

此消息一出,新世界發展 (00017-HK) 股價在 8 月 7 日盤中一度飆升超過 20%。然而,新世界發展迅速發布公告闢謠,稱公司未與任何人士就收購股份的要約進行過任何形式的接觸。
兩個半月前,鄭家旗下的老牌房企新世界發展突然公告,將延遲支付四筆總額達 34 億美元的永續債利息。
這是新世界發展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了債務問題。雖然永續債延遲股利並不會直接引發違約,但可能使債務利率增加,並影響公司與銀行的再融資談判。
鄭氏家族在香港房地產與資本市場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多方正在尋求協助其籌措資金。不過,若真能籌集資金,鄭家需讓出的利益也不小,而香港房地產市場整體仍處下行周期,資金流動仍然謹慎。
兩代大亨路線之爭:鄭氏擴張與李氏退場

黑石與香港鄭家早有淵源,因此市場此傳聞非空穴來風。早在 2011 年,新世界發展就從黑石購買了上海 Channel1 購物中心 95% 的股權,代表著黑石首次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
新世界發展的困境,根源於多年的戰略誤判。自第二代掌門人鄭家純接班後,便採取激進的擴張策略,試圖用 20 世紀「規模為王」的香港經驗,應對 21 世紀精細化營運的內地市場。
2015 年,新世界在拋售內地物業後,誤判樓市短期反彈,又重金殺回;2021 年,第三代鄭志剛掌權後試圖逆勢抄底,卻遭遇更深度的市場回調。
尤其對 K11 商場的重資產投入,將項目從香港的 4 座猛增至內地的 26 座,單項投資超過 50 億港元,資金佔用嚴重,回報週期長。
在電商與疫情衝擊下,K11 淪為「打卡多、消費少」的典型,導致新世界現金流緊張,淨負債率從港資房企慣常的 30% 以下,攀升至近 50% 的高位,最終在 2024 年出現虧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嘉誠家族的策略。李嘉誠的思路與外資相似,獲利了結,騰挪資本以規避週期性風險,「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自 2013 年起,李嘉誠家族便陸續拋售內地與香港資產,累計套現數千億港元,將內地資產佔比從巔峰時期的 75% 降至不足 5%,並將佈局重點轉向歐美、東南亞的公用事業與高科技產業。
鄭、李兩家的不同境遇,恰恰反映出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舊時代富豪正走向黃昏。當香港房價收入比達到全球最高的 47 倍時,青年移民率也創下新高,城市對創新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黑石的中國算盤:逆勢抄底?
黑石是否會出手,目前尚無定論,但其對中國核心資產的興趣早已不是秘密。
作為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黑石管理資產規模已達 1.2 萬億美元,其中房地產一直是其核心業務。其經典操作是在 2007 年金融危機前收購希爾頓酒店,重整後成功上市,最終獲利約 4 倍。
黑石在中國市場的佈局,遠比外界想像的更深。早在 2008 年,便以「買入 - 修復 - 賣出」的模式試水上海商業地產,首個項目 Channel1 購物中心,後來正是轉讓給了鄭家。
此後,黑石持續在中國核心城市收購商業地產,若非 2021 年因監管問題介入,黑石險些就以 40 億美元完成 SOHO 中國的私有化,一舉成為與博楓、凱德並列的外資「大房東」。
在當前市場下行週期中,黑石這樣敢於逆勢下注的資本,無疑成為了鄭氏家族等急需救援的房企巨頭眼中最關鍵的「救命稻草」。
金融危機後的隱形王者
值得注意的是,從黑石分裂出去的貝萊德 (BLK-US) ,如今已是持有中國核心資產最多的外國資管公司,持倉總規模超 2750 億人民幣,是騰訊、阿里、百度等龍頭企業的主要股東。
黑石與貝萊德的真正崛起,都離不開對 2007 年金融危機後的精準抄底。當時,傳統投行因監管收緊而元氣大傷,資金紛紛湧入策略更透明的資管產品。
黑石與貝萊德憑藉其房地產信託(REITs)和指數基金(ETF)等產品,迅速壯大,甚至接手了美國政府的危機資產處置權,成為比傳統投行「大到不能倒」的新金融王者。
從收購止贖房產打包成金融產品,到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價值窪地,這些新金融巨頭的運作手法已愈發隱蔽,並與全球核心資產深度綁定。
當全球經濟仍未完全走出上次危機的陰影時,這些新崛起的王者,是否會帶來新的系統性風險,值得市場給予更多的關注與警惕。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