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策變化影響產業發展,國際局勢與科技挑戰交織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股市場政策變化引發產業影響,國際局勢與科技發展持續互動
美國眾議院通過《大而美法案》,該法案將為化石能源和半導體產業帶來顯著利好,前者獲得低特許權使用費率及碳捕捉補貼,後者的稅收抵免比例提升至35%[1]。然而,AI與科技業則面臨政策逆轉,監管期限縮短至5年,電動車市場也將因7500美元購車補助的永久取消而受到影響,顯示出政策導向的明顯轉變[1]。同時,美國政府向奇異航太(GE Aerospace)發出通知,允許其重啟對中國商飛的噴射引擎供應,顯示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並且其他航空航天公司也獲得了類似的出口許可,預示著雙邊經濟交流可能再度加強[2]。這些政策變化將對相關產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市場需密切關注後續的政策執行及其對企業營運的實際影響。
在國際局勢方面,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策略持續升級,最新制裁針對幫助伊朗石油出口的企業及其「影子艦隊」,顯示出美方對德黑蘭經濟施壓的決心,尤其是針對與伊斯蘭革命衛隊相關的資金流動[3]。同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與德國外長會談中強調,稀土問題不會成為中歐之間的障礙,並表示出口管制是各國主權的行使,這一立場可能有助於穩定中歐貿易關係[4]。這些發展反映出全球供應鏈在地緣政治影響下的脆弱性,特別是在能源和稀土資源的競爭中,未來市場需密切關注這些政策對國際貿易及價格的潛在影響。
在科技發展方面,麻省理工大學教授David Autor在近期的播客中指出,AI的迅速發展可能導致技能貶值,取代失業成為更大的威脅,這一觀點引發了對未來勞動市場的深刻反思[5]。他警告,隨著高技能職位的貶值,未來可能出現類似《瘋狂麥斯》的情境,人人都有工作卻薪水微薄,資源競爭激烈,企業需重新評估人才標準,重視適應性和創造力,以避免社會不平等的加劇[6]。同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簽署法案,將礦產開採資金轉入美國重建基金,顯示出烏克蘭在經濟重建方面的積極進展,這一舉措可能為烏克蘭的經濟復甦提供重要支持[7]。然而,俄烏戰爭的和談前景依然不明朗,川普與普丁的通話未能促成實質性進展,顯示出地緣政治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8]。在此背景下,企業和政府需更靈活地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以確保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