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I讀新聞

台股遭賣壓下滑至21,336點 外資賣超102億元 全球經濟政策變化引發市場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股面臨賣壓指數跌至21,336點 外資謹慎賣超102億元

在端午連假前,台股面臨顯著賣壓,指數下滑至21,336.54點,顯示市場情緒偏向保守。成交量雖小幅上升至3,116億元,但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92.21億元的數據反映出資金流出趨勢,其中外資獨自賣超102.71億元,顯示外資對市場前景的謹慎態度。儘管化工、玻璃及ABF載板因供貨消息小幅上漲,但整體市場缺乏強勁的上攻股。籌碼面顯示賣壓仍然顯著,因此未來需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及資金流向的變化[1]

全球經濟政策變化引發市場風險,日本國債減發、半導體關稅及比特幣投資成焦點

日本財務省考慮減少長期國債發行以應對利率上升及債務惡化,這一政策調整可能引發市場對日元的進一步貶值,美元兌日元已升至143.275,顯示外資對日本財政政策的疑慮[2]。此外,國發會的景氣對策信號顯示經濟成長面臨挑戰,綜合判斷分數降至六個月新低,反映出全球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及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3]。在此背景下,市場需密切關注日本及全球經濟政策的變化,特別是對半導體及伺服器需求的潛在影響。

美國川普政府取消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資格的政策引發全球高等教育機構的激烈反應,約7000名外國留學生面臨不確定性,東京大學及香港多所大學積極表態接收這些學生,顯示出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4]。同時,美國對半導體進口徵收高達25%至100%的關稅政策也引起業界強烈反對,英特爾、美光等科技巨頭警告此舉將重創美國半導體產業及全球供應鏈,並呼籲政府尋求多邊解決方案以維護技術優勢[5]。這些事件反映出當前全球市場面臨的政策風險與人才流動的挑戰,未來將影響各國高等教育及科技產業的發展格局。

小米最近推出的3nm系統單晶片玄戒01,標誌著其成為中國首家商業化此技術的企業,然而美國政府可能會禁止台積電 (2330-TW)(TSM-US)與小米的合作,這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台灣證交所啟動的自然碳匯計畫,旨在推動碳權交易及淨零轉型,顯示出企業對環境永續的重視,尤其是科技巨頭如Google和Meta已計劃在2030年前獲得更多碳權,這將為台灣的碳市場注入新動能,並促進社區參與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顯示出綠色經濟的潛力與未來發展方向。
Strategy公司近期再度增持比特幣,購買4,020枚,總持倉已達580,250枚,顯示其對比特幣的長期看好[8]。此次購買資金來自於其計劃籌資840億美元的融資活動,並伴隨比特幣價格上漲超過6.5%至109,884美元,為其帶來可觀浮盈。隨著越來越多機構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未來五年市場將新增3,300億美元市值,進一步鞏固比特幣作為數位資產的主流儲備工具地位,顯示出機構投資者對於數位資產的信心持續增強。

港股震盪收高 消費股表現亮眼;特斯拉銷量大跌,AI醫療成新競爭焦點

港股於周二震盪收高,恒生指數上漲0.43%至23381.99點,消費板塊表現突出,蜜雪集團股價創新高,漲幅近10%[9]。同時,醫藥與生物科技股也因政策利好而走高,顯示市場對於這些領域的信心仍在增強。儘管港股通「北水」淨流入116.11億港元,但資金流入速度放緩,反映出市場仍面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王健林及其萬達集團進行大規模資產出售,涉及48座萬達廣場,交易金額可能達500億元人民幣,這一「斷腕式」自救策略旨在緩解短期債務壓力,並顯示出萬達在剝離非核心資產的過程中仍面臨股權凍結等挑戰[10]。整體而言,市場動態顯示出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穩定的趨勢。
特斯拉 (TSLA-US) 在2025年4月的歐洲銷量驟降49%,這一情況顯示出品牌形象受損及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被比亞迪 (002594-CN) 超越,反映出消費者對馬斯克的政治爭議及產品老化的不滿[11]。與此同時,方舟投資的Cathie Wood指出,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顯著縮短新藥開發時間並降低成本,促進經濟增長,傳統藥廠若不積極應用AI將面臨新競爭者的威脅[12]。這些趨勢顯示出科技創新對市場動態的深遠影響,企業需迅速調整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
美銀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指出,2025年買入美國長期公債可能成為最大的逆向交易,因為目前市場對美債的冷落程度已超過微軟 (MSFT-US) 債券,10年期公債的滾動回報率降至負1.3%[13]。他認為30年期美債殖利率超過5%是極佳的買入時機,並建議投資者關注這些被「屈辱」的資產,因為支撐債券熊市的因素已被充分定價。儘管如此,Hartnett也警告若長端殖利率失控和弱勢美元同時存在,將對股市造成災難性影響,顯示當前市場情緒的脆弱性和潛在風險。

國巨AI需求強勁 華南金控獲利穩健 反映台灣企業競爭力

國巨 (2327-TW) 董事長陳泰銘在股東會上強調,接單情況超出預期,尤其AI產品的需求顯著,顯示出市場的強勁回升潛力[14]。另一方面,華南金控 (2880-TW) 也展現出穩健的獲利能力,儘管面對資本市場波動,華南銀行的獲利仍年增3.3%,顯示出其在財富管理及高資產客戶服務上的持續努力[15]。這兩家公司在各自領域的表現,反映出台灣企業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中,仍能透過創新與專業服務維持競爭力,並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

Powered by Yushan.AI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動能指標上漲股

#動能均線獲利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