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盤飆近7%!陸媒:寒武紀雖助陸打破晶片長期追隨局面 但面對輝達壟斷勝算不大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2025-02-11 14:44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_next/image?url=https%3A%2F%2Fcimg.cnyes.cool%2Fprod%2Fnews%2F5858358%2Fl%2F8d1127663a233f7224be8d6cbf0fb948.jpg&w=3840&q=75)
中國智算晶片領域龍頭企業寒武紀 (688256-CN)今 (11) 日午盤過後急漲近 7%,一度漲高至每股 696.5 元人民幣,持續力拼重返 700 大關。
中國《華商韜略》報導,2023 年至今,美國 AI 晶片巨頭寒武紀 (688256-CN) 股價漲了 9 倍,寒武紀同期最高上漲超過 10 倍。在營收十幾億不及輝達零頭且連續多年巨虧的情況下,寒武紀股價表現讓很多人看不懂,並驚呼這是巨大的市場泡沫,但追捧者則把寒武紀視為中國的輝達,是國產替代的最大受益者,但這兩種觀點都忽視寒武紀的技術實力,以及對全球 AI 晶片產業的貢獻。
事實上,寒武紀在 AI 晶片領域是最早的開拓者之一。
早在 2014 年 3 月,來自中科院計算所的陳天石、陳雲霽兄弟就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 ASPLOS 上發表《DianNao:一種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機器學習加速器》的論文,陳氏兄弟在其中首度提出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架構,較傳統 CPU 有百倍以上的能效提升,突破了通用處理器在 AI 任務中的效率瓶頸。
同年年底,陳氏兄弟又在 MICRO 會議上發表另一篇 DianNao 論文,這兩篇論文後來引起很大反響,被引用數千次,成為全球 AI 晶片研究的重要成果,谷歌、輝達都從中受到啟發,美國《科學》雜誌也評稱這是發生在矽谷之外的顛覆性進展。
在這篇論文基礎上,陳天石兄弟創辦了寒武紀,將理論構想變成了現實。當這種理論構想撞上 AI 大模型,一場劇烈的連鎖反應發生了,寒武紀股價一飛衝天,市值超過 2500 億元。一介書生的陳天石,也因此坐擁 700 億身價,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並登頂江西新首富。
中國《中央電視台》將陳氏兄弟評為 2017 年度科技人物,並稱兩人打破中國晶片長期跟隨的被動局面。2020 年,美國史丹佛大學公佈的一份全球 2% 頂尖科學家榜單中,陳天石在中國排名第一。
用一塊 AI 晶片加速所有的深度學習演算法程式,在 2010 年當時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在 2010 年底,陳天石兄弟在中科院計算所一次內部會議上報告了做 AI 晶元的設想,這個設想打動了所內領導,計算所也為此專門成立智慧處理器團隊,並任命陳雲霽為課題組負責人。
有了領導的支援,兩人開始放下包袱,最終有了 2014 年那兩篇著名的 DianNao 論文,之後經過數百個日夜奮戰,終於在 2015 年成功小規模試產。就這樣,經過數百個日夜奮戰,終於在 2015 年成功流片。這顆晶片寄託著陳氏兄弟許多期待,他們將其取名為寒武紀,希望它像 5 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一樣。
2016 年,陳氏兄弟以這顆晶片為始點,在中科院計算所和創投資金的支援下成立寒武紀。
寒武紀的成立,恰逢一個時代的大風口。
2016 年春,谷歌 AlphaGo 一戰成名,AI 迅速在全球掀起浪潮,一大批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這個時候擺在陳天石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設計一顆自己的晶片,但時間週期太長,稍有不慎,就可能失敗,第二條路是設計一個晶片 IP,授權給相關的硬體廠商,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商業化和大規模量產,做事謹慎的陳天石最終選擇了後者。
2017 年,華為與寒武紀聯手,將寒武紀 1A 處理器集成在新一代麒麟 970 晶元中,作為其核心的人工智慧處理單元,這是全球首款 AI 移動晶片。
但晶片 IP 授權業務,雖然起步快,但天花板較低,合作關係脆弱,華為與寒武紀的合作僅維持一年多,而過度依賴單一大客戶,讓寒武紀一度陷入困境。
危急關頭,陳天石做出了從單一智慧終端晶片,向雲、邊、端全場景智慧晶元延伸,積極拓展政務和智慧計算集群專案。
從 2018 年開始,寒武紀開發一系列雲端推理、訓練晶片,以及邊緣計算產品線,並為所有產品構建統一的基礎系統軟體和工具鏈,之後到了 2020 年,寒武紀已成為一家具備軟硬體全棧系統能力的晶片設計公司。
2020 年 7 月,寒武紀在科創板掛牌上市,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億人民幣,成為國內 AI 晶片第一股。
但令陳天石沒想到的是,更大危機還在後頭,而這一次幾乎要了寒武紀的命。2022 年底,美國單方面將寒武紀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這意味著台積電不能為寒武紀代工。
受此影響,寒武紀營收暴跌,但陳天石依舊頂住外界質疑寒武紀長期虧損的壓力,堅持研發投入。
直到去年,隨著 AI 大模型的普及跟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成熟,尤其是 7 奈米產線的投產,寒武紀掙脫束縛,開始加速成長。
儘管暫時度過了生產難關,業務也在逐漸恢復,但對於寒武紀而言,真正的挑戰一直是如何實現更好的商業化。
2024 年,寒武紀全年營收預計 10 億至 12 億元,不及輝達的千分之一。
如此懸殊的差距,讓很多人質疑寒武紀一直在講故事,業績難以支撐股價,這也導致其股價在近期大幅下跌。實力懸殊的背後,不僅僅是技術差距,更是生態壁壘。
在 AI 大模型崛起的今天,輝達 CUDA 生態已形成壟斷,而寒武紀的軟體工具鏈尚在起步階段,且營收僅十幾億及連續多年虧損,已讓寒武紀捉襟見肘,在面對輝達這個近乎壟斷的世界巨頭,寒武紀勝算似乎並不大。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