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模式改變亞洲輸美貨櫃航運路線 東協比重升高、中國下降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2022-12-09 13:39
研究機構「日本海事中心」的數據顯示,以美國為目的地的貨櫃航運出現巨大變化,從中國出發的船隻減少,從東南亞出發的船隻則增加,反映疫情後的消費模式改變,以及美中關係惡化。
日經新聞報導,整體而言,10 月從亞洲運往美國的貨櫃輪載運量年減 9%,降幅比 9 月的 3% 加深,顯示零售業者在疫情後大舉囤貨、庫存水位高,使美國今年年底購物季前的需求比往年疲軟。
從中國 (含香港) 出發開往美國的貨櫃輪,僅載運 87 萬 6,786 個標準貨櫃 (TEU) 的貨物量,較去年同期大減 21%,並創 2020 年 5 月以來最低水準。9 月的載運量跌破 100 萬整數關卡,年減幅為 13%。
但同一時間,從東南亞出發、以美國為目的地的貨運量,卻在 10 月躍增 22% 至 41 萬 5,251 個標準貨櫃,和 9 月 23.1% 年增幅相去不遠。這一部分反映出疫情期間停產、導致出口陡降的低基期效應。
最新數據代表,東南亞國協 (ASEAN) 占所有亞洲輸美貨運的比率在 10 月升抵 26%,達到 2020 年 3 月以來最高點,而中國的比率縮水至 54%。
從家具、床墊到服飾,美國眾多消費性商品通常在中國製造,但現在逐漸轉移到越南等東協國家。原因之一是美國在疫情期間對電子裝置、家用品的旺盛需求正在消退。
三井住友信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Kaori Yamato 說,與 2018-2019 年相比,中國在 2020-2021 年出口到美國的橡膠產品和機械比重上升,主要是居家辦公必備的乳膠手套和電腦。「由於關稅降低和豁免,進口需求暴增,但這些靠封鎖帶來的需求正在消退,供應鏈瓶頸緩解。」
俄烏戰爭、以及各國央行一連串升息對消費意願的打壓,也都對貨物運輸造成一定影響。
Yamato 說:「通膨讓美國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日子更難熬。服飾需求可能從主要出口較高價品牌的中國,轉向出口平價商品的越南和柬埔寨。」
國際貿易和投資協會 (IITI) 的 Takeomi Yoshioka 說,由於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各種因素,東協製造的商品通常比中國製商品便宜。
美中關係緊張是另一個因素。美國 10 月對中國加強晶片出口管制,希望避免中國取得先進技術並發展軍事能力,兩大國之間的敵意進一步升高。
日本海事中心的研究員 Hiromasa Goto 說,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可能降低對中國製商品的依賴。
IITI 的 Yoshioka 提出另一個觀察點:東協國家對俄羅斯出口也正增加。東協在美中對峙位處中立地位,加上俄國和西方漸行漸遠,可能讓東協在貿易舞台更有發揮空間。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