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國家發展契機〉把台灣國力打上太空 全球產業鏈搶占一席之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2-03-26 15:00
SpaceX、維珍銀河、藍色起源三大航太公司力推太空旅行商業化,在全球掀起一場「星際爭霸戰」,近年台灣政府積極投入太空領域發展,不僅已有自製衛星、探空火箭的能力,民間也成立數家商業航太公司,逐漸形成初步衛星產業鏈,政府盼發揮台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方面的長期優勢,聯合產官學界的力量,一起在全球的太空產業鏈中占得一席之地。
「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於 1991 年成立,2003 年更名為「國家太空計畫室」,2005 年再度更名為「國家太空中心」,肩負國家太空發展的重任。過去 30 年,在太空科技領域上,台灣以研發為主,2020、2021 年低軌通訊衛星產業逐漸成形,加上太空發展法及 4 項子法公告施行,成為開啟我國太空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按鈕。
行政院會去年底已通過「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國家太空中心將升格為行政法人,直接隸屬科技部。科技部指出,今年原先規劃 29.6 億元太空發展預算,但為投資更多資源及人力,政府決定新增 11 億元,總預算達 40 億元,明年可望爭取更多預算。科技部強調,行政法人不只關注太空科技,也要協助布局太空發展政策,把產業一起拉進來。
科技部表示,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在今年 1 月 13 日正式啟用,並開始接受火箭科研團隊申請使用,目前包括成大、陽明交大都有遞件申請使用發射場域,太空中心仍在審查中。
科技部長吳政忠日前透露,電子五哥 (廣達、緯創、仁寶、和碩、英業達) 都對太空產業表達興趣,第三期國家太空計畫原規劃發射 10 顆衛星,接下來每年發射大型衛星顆數 (不包含小型立方衛星) 可能至少成長 2 倍,計畫擬延長到 2030 年,主要為遙測衛星、低軌通訊衛星等,獵風者衛星有機會在今年發射。
其中,福衛七號於 2019 年 6 月 25 日,由美國 SPACE X 獵鷹重型火箭,於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側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此為台美雙方大型國際合作案,計畫任務目標為建立高可靠度任務型氣象衛星系統,延續福衛三號計畫執行掩星氣象觀測任務。主要執行單位為台灣國家太空中心 (NSPO) 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台灣逐漸在國際上展現自主研製衛星的實力,另在人類第一次取得黑洞影像及火星上駕駛探測車的跨國團隊中,也都有許多台灣太空人才的參與,總統蔡英文強調,未來十年,預計會有數以萬計低軌衛星發射,也會帶動衛星本體製造、地面設備系統的大幅需求,我們要把握這個商機,積極往太空布局,並要進一步打造太空科技的台灣國家隊。
經濟部率先打造台灣低軌衛星國家隊,啟動 B5G 主題式研發計畫,由老牌網通廠明泰 (3380-TW)、昇達科 (3491-TW) 領銜,帶領耀登 (3138-TW) 等新興/新創業者,以及台光電 (2383-TW)、台燿 (6274-TW)、金像電 (2368-TW) 等 PCB 廠,串連老中青業者與關鍵零組件廠,共計 5 案獲得補助。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 (SIA) 資料顯示,2020 年全球衛星產業產值 2706 億美元,預估 2030 年上看 3706 億美元。
- 安全可靠的多資產平台!靈活槓桿 免費模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極短線強勢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