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觀察〉後疫情時代 金融業「趨吉避凶」成重要課題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0-06-15 08:00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讓台灣成為全球最安全、公衛最先進的國家,金融業也展現與全民站在一起的擔當,積極落實政府的紓困政策;但是進入後疫情時期,授信資產品質的考驗,以及各國因貨幣與財政政策投入,造成利差降低、經濟衰退的可能威脅;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資金移動、財富管理與新興產業興起的商機,金融業在疫情過後,面對挑戰與機會一起迎面而來,如何「趨吉避凶」將是重要課題。

為給予市場挹注更多資金即時雨,行政院籌組金融國家隊,擴大紓困力道,除了利率迫降減碼後,還加碼免除指定貸款免收手續費,並祭出 KPI 進行績效評比,公股銀行今年上半年幾乎都埋首於紓困業務。


但紓困案件做的多,卻不見得能提高淨利息收益,受疫情拖累,全球央行接力降息,銀行利差持續下探,加上紓困貸款超低利率,扣除資金成本後,對銀行來說幾乎無利可圖,而且還得承擔授信資產品質的風險。

銀行的紓困在政策驅使下,標榜手續從簡、快速撥貸,此恐怕會犧牲銀行授信品質,屆時可能導致銀行為了提存備抵呆帳而侵蝕獲利,日後甚至可能被迫吞下大筆壞帳,儘管政府再三強調,銀行承作紓困貸款有信保基金十成擔保,銀行債權相對有保障,但若進一步細看信保基金的拒賠條款,在市場競相拚紓困的效應下,未來授信呆帳恐怕還是由銀行認賠。

以美國為例,歐美陸續解除封城,但企業倒閉消息卻持續傳出,包括美國汽車租賃公司赫茲租車(Hertz)與美國著名連鎖百貨公司 JC Penney 近期均申請破產保護;美國高收益債市違約率從 1 年前的 1% 左右升至目前的 5.7%。

台灣疫情雖然控制得宜,但是仍有不少產業在這波疫情中陷入困境,借了紓困資金是否度過難關,就是金融業最關切的授信考驗。

但也正因如此,基於商業銀行對風險的擔憂與風險性資本計提的要求,金管會適時調整資本適足率以提供銀行業者協助紓困的誘因;銀行亦可考慮引進兼有債權與股權性質的夾層融資 (Mezzanine Finance)。

所謂「夾層融資」,其為介於債權及股權投資之間的融資型態,由銀行先放款給企業,除收取固定利息外,雙方可約定在一定期限後,將部分比例的貸款,依約定價格轉換成股權投資,具體可結合金控旗下或銀行自設創投子公司操作。當日後風暴遠離,相信金融業者應能回歸風險報酬衡平原理,並享有較放款固定收益更高的股權報酬率。

不過目前「夾層融資」在實務上還有與銀行法牴觸的困難,包括銀行法第 74 條就商業銀行投資非金融事業設有限制(因多數新創事業均非金融產業),因此侷限了商業銀行運用夾層融資的空間;但若能因為後疫情時代的紓困,加上現今社會許多新創事業崛起,再趁機探討夾層融資法規面的鬆綁,或許對金融業授信將打開另一扇大門。

此外,紓困也並非全然都是風險,若能就此擴大授信基石,對金融業的獲客就是大好機會,申請紓困的企業不代表體質不好,如今能站上前 500 大的企業也有不少曾經經歷銀行紓困的經驗,換個角度思考,這就是金融業的機會,加上好的 CRM(客戶關係經營),在企業需要銀行相挺時種下善緣,有助於奠定銀行與企業長期夥伴關係。

同時,防疫帶來社交隔離潮,也衝擊了消費與投資信心,民眾降低了面對面接觸機會,迫使銀行加速大數據與金融科技絕佳的試驗。尤其對於規模較小的民營銀行,更可善用大數據分析,協助接觸到潛在客戶,過去被忽略的中小企業或小商家,已然成為中小型銀行的新藍海,使這些在傳統放款業務拚不贏大型公股銀行的中小型銀行找到新商機。

金融業的機會不僅於此,歐美、大陸的疫情嚴峻,還帶來資金移動的效應,國際上對貿易轉單大都指向墨西哥、越南、台灣,產業中比較低附加價值的轉往東協,中高價值的則轉回台灣,而且近期也確實已看到實體經濟產業鏈的訂單陸續進來、以及台商陸續回流的跡象,這些都是對我國發展有很大的潛在機會,也對金融業商機帶來正面加持。

後疫情時期,各國因擴張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投入,可預期將持續一段時間的低利率、低利差,以及對於未來的整體風險承受力不容樂觀。然而,也將帶來新興產業崛起、資金跨界或跨部門移動、風險投資與財富管理的商機,對金融業來說,除了扮演挺產業的戰術性防疫角色,更需趁此機會掌握自身戰略性提升的大好機會。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