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學者:與供應鏈分手不易 製造業撤離中國沒那麼簡單
鉅亨網編譯劉祥航 綜合報導 2019-11-26 16:40
著名經濟學家表示,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貿易戰中,美國公司不太可能就很簡單地收起在中國的製造業業務,並將其移轉回國內發展。
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 Stephen Roach 近期表示,這是因為供應鏈很難整合在一起,同樣地,已整合好的發展模式,也很難說分就分。
自去年川普展開貿易戰之後,數家美國企業開始訂定計畫,希望多元化生產,以避免陷入貿易戰爭端,但很少有公司說,他們打算完全離開中國,或是像川普總統經常說的,直接將製造業移回美國。
Roach 在新加坡摩根士丹利亞太峰會上表示,很顯然,一些元件或是部分的環節,可以由中國移往其他的國家,但要把整個 iPhone 供應鏈帶回美國,那就別想了,要是這麼做,美國用戶將難以買到價格合理的產品。
如今例如 iPhone 這類產品的生產組件,通常在不同的國家及地區製造,然後再送到一個地方組裝成最終成品,再銷往目的地市場。專家表示,這些跨越多個地點的供應鏈,需要多年才能形成,來確保生產成本盡量壓低。
經濟學家警告,破壞既有的製造生態會增加成本,而成本有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在過去的 1 年中,由於美中貿易戰,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被視為供應鏈移轉最大的受益者,Roach 認為,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
近來市場的焦點,轉向美中愈來愈接近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位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對此協議的內容並不看好,他在接受《CNBC》採訪時說,第一階段協議是「空洞 (hollow)」、「有缺陷 (flawed)」及「(ridiculous)」的,充其量只是個「政治正確」的協議,不會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