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技術與成本因素待突破 台可望成產業練兵場
鉅亨網記者林薏茹 台北 2018-07-15 12:28
Micro LED 被視為可能顛覆產業的新一代顯示技術,不過,目前 Micro LED 在技術方案上還未取得突破,成本是關鍵之一,初期可能先從超大尺寸的 100 吋以上高階螢幕應用開始發展,隨著各種轉移方案陸續問世,未來將有更具成本競爭力的技術方案出現,而台灣發展 Micro LED 環境相對成熟,可望成為產業練兵場所。
Micro LED 為新一代顯示技術,結構是微型化 LED 陣列,也就是將 LED 結構設計進行薄膜化、微小化與陣列化,使其體積約為目前主流 LED 大小的 1%,每一個畫素都能定址、單獨驅動發光,將畫素點的距離由原本的毫米級降到微米級。
承繼了 LED 的特性, Micro LED 優點包括低功耗、高亮度、超高解析度與色彩飽和度、反應速度快、超省電、壽命較長、效率較高等,其功率消耗量約為 LCD 的 10%、OLED 的 50%。而與同樣是自發光顯示的 OLED 相較之下,亮度比其高 30 倍,且解析度可達 1500 PPI(像素密度),相當於 Apple Watch 採用 OLED 面板達到 300 PPI 的 5 倍之多。
目前 Micro LED 在技術壽命、對比度、能耗、反應時間與可視角等,均勝過 LCD 和 OLED,龍頭廠商如 Apple、Sony 與三星等早已積極布局,鴻海更砸重金打造 Micro LED 全產業鏈,均有助推進 Micro LED 商業化進程。
不過,由於目前 Micro LED 在關鍵技術與設備上還未取得突破,被視為過渡性產品、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 Mini LED 成為當紅炸子雞,許多企業相繼投入研發,包括晶片廠晶電 (2448-TW)、隆達 (3698-TW),封裝廠億光 (2393-TW)、榮創 (3437-TW) 與宏齊 (6168-TW),及面板廠群創 (3481-TW) 與友達 (2409-TW) 等台廠相繼插旗。
研調機構集邦科技旗下 LEDinside 研究協理儲于超指出,目前 Micro LED 面臨的技術瓶頸包括磊晶與晶片、轉移、全彩化、電源驅動、背板及檢測與修復技術等六大面向,在關鍵的轉移技術環節,隨著各種轉移方案陸續問世,可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具成本競爭力的技術方案出現,將有機會加速 Micro LED 開發進程。
除技術外,成本也是關鍵挑戰之一。儲于超表示,所有技術一定有解決方案,但 Micro LED 如何在技術與成本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的關鍵。另一方面,如何提升生產過程的良率、減少修復成本也是重點之一。他並認為,台灣發展 Micro LED 環境相對成熟,未來將成為產業練兵場所,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
三星、Sony、友達等大廠今年均已展示 Micro LED 相關概念性產品,儲于超認為,Micro LED 可能從超大尺寸的 100 吋以上高階螢幕應用開始發展,待技術成熟後,成本將可逐步縮減,但要進入主流規格,得視各家廠商成本下降的速度,約需 3 年左右時間,至於 Micro LED 導入 AR 投影方案已有許多示範品出現,時程可能相對較快。
以商用化時程來說,AR 投影方案可望於明年出現,電視螢幕則是 2020 年,應用於智慧型手錶可望於 2021 年量產,至於走入車用電子、手機與平板等領域,可能要等到 2022 年以後了。據 LEDinside 最新報告,預估至 2022 年 Micro LED 與 Mini LED 市場產值將達到 13.8 億美元,其中 6.94 億美元將由 Micro LED 貢獻。
Micro LED 所牽涉的產業廣泛,包含精密機械、半導體製程、測試與檢修等,巨量轉移技術也仍有待突破, 雖短期內無法達到量產水準,但龍頭廠商積極參與研發 Micro LED,部分技術已得到一定進展,預期今年下半年就可見到高階產品量產。
- 安全可靠的多資產平台!靈活槓桿 免費模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上升三紅K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