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這樣投資〉兒童行為分析師袁巧玲:創意是投資未來關鍵
溫怡玲 2017-04-28 17:08
放棄十幾萬美元年薪的機會,擁有博士學位的她選擇回台灣,投資創意與能力,「做一些在美國做不到的事!」
2008 年,剛回到台灣不久的袁巧玲,不只是許多父母們眼中的「超級名師」,她自己的故事也像是心靈勵志傳奇,讓無數原本已經無能為力的父母們對孩子重燃希望。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實踐教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持有 BCBA 國際行為分析委員會核認行為分析師與紐約教育部核認教育督導證照,只要是對於美國兒童教育有所涉獵的人,聽到她的學經歷通常會眼睛為之一亮。
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12 歲前在台灣成長的袁巧玲,曾經是不聰明、功課不好的孩子。由於父母離異,她只能被託給不同的親戚輪流照顧。曾經有位老師試著教她鋼琴,「沒想到,我連琴都彈不好!」袁巧玲苦笑說,當時的她根本不覺得自己會有什麼未來。
國小畢業後,在拉斯維加斯工作的父親把她接到美國去,雖然英文都還聽不太懂,但她已經交了不少大人眼中的「壞朋友」,情況似乎沒有好轉。直到高中時接觸生物課,忽然發現課本竟然可以這麼有趣,也從此找到了學習的動機,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勵志故事背後,她的人生跟你我相同:面對各種選擇時,必須有些取捨、有些掙扎;而抉擇的結果或許跟原本預期的一樣美好,但同樣也經常必須面對意想不到的挫折。這些過程,袁巧玲定義為「人生的投資」。
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袁巧玲的思考標準是:有沒有學習機會?例如,她在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有好幾個工作機會,有教育機構主管、大學教職、或學區的督導主管,年薪都在 10 萬美元以上。但是最後,她選擇了她的指導教授介紹的一份工作,在紐約 Fred S. Keller School 擔任培訓老師的教學督導。這份工作的薪水比其他工作少了一半不說,她還負責擔任培訓家長的督導,是大家最不願意接的工作。原因是,教家長比教孩子更複雜、更不容易看到成效。
誠實面對挫敗 對未來仍有信心
「但我想學會如何與家長溝通,就算少賺點錢也沒關係,學習就是投資。」袁巧玲說在這個領域中,家長參與度跟孩子的學習能力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她設計了許多家長課程、舉辦主題式講座,一對一諮商,在她的努力之下,讓一個原本快要關門的部門重新動起來,也累積了她隔年回台灣開設教育中心的經驗。
為什麼回台灣?這同樣是袁巧玲人生的重要抉擇,因為結婚,她放下美國的一切,在台灣重新起步。然而,如同所有的投資都有風險,抉擇也可能遇到挫敗,袁巧玲選擇的婚姻,過程中雖付出許多努力經營,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對於未來,我還是很有信心!」袁巧玲誠實面對婚姻的挫敗,繼續留在台灣經營教育中心,協助自閉症、過動或亞斯伯格的孩子與家長,同時寫作、出書、教課、培訓師資、研發教具並進行線上教學,「我的 idea 與專業就是持續投資的重點,」她也相信,這樣的投資必定會有豐厚的收穫。
現職:BCBA-D 國際行為分析師、芙爾德 (ABA) 教育中心 主任
投資定義:讓自己有不同的轉變,發展出不會由他人控制的能力
投資哲學:投資創意與能力,培養不變的價值
這裡還有更多你想知道的...》女性投資 定義人生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