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企業賺快錢成風 IPO不應是最後追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06 18:10
和訊網消息1月6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發文表示,我國實體經濟正在面臨着被掏空的風險,一場「賺快錢」的危險遊戲,正在一些上市公司或國有企業之間你追我趕、相互攀比與角逐。而且許多企業將IPO作為企業的最高目標或最後追求;然而,一旦上市後,他們就熱衷於拿股民的錢,大玩資本運作,甚至槓桿舉牌,從事職業炒股,反而不做研發,不干主業。在一些優秀企業面前,這些企業應該懺悔改過、洗心革面。
以下為董登新最新觀點摘錄:
工業強基、實業興邦,是一個人口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唯一途徑。從世界列強走過的歷史道路來看,沒有一個國家是靠房地產業走向強盛的,也沒有一個國家是靠資本運作、倒騰股權走向強大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快速推進,重化工業得以長足發展,「中國製造」征服了世界主要市場。然而,金融危機之後,製造業尤其是重化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暴露無遺,這對中國工業轉型升級雖是一個重大機遇,但對中低端製造業卻是一次重創和打擊。
在工業產能過剩、GDP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應該說,大多數民族工業企業都是好樣的。比方,華為、格力電器(000651,股吧)、福耀玻璃(600660,股吧)就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它們確實是民族工業的脊樑。這些工業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它們一向執着於自己的主業,面對房地產和金融「暴利」的誘惑,它們不分心、不分神,執着研發,不斷創新,志在長遠,放眼世界。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少優秀企業一旦通過IPO成為上市公司,就不思進取,不做研發,而是藉助股票增發、利用股民的錢來大搞「外延併購」,通過併購別人的企業來壯大自己的塊頭和規模,這種外延擴張幾乎是所有上市公司崇尚的一種「偽成長」模式,而真正依靠內生的、自我研發創新的內涵式成長,卻幾乎為零。這正是為什麼許多上市公司不思進取、不再創新的原因所在,因為它們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資本運作、股權倒騰上。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賺快錢、追逐財務報表的光鮮亮麗,不惜拋棄主業、脫實向虛,要麼參與房地產大開發,要麼參股或控股金融企業,要麼組建影視公司或遊戲公司,或是乾脆職業炒股、大玩槓桿舉牌,大搞什麼資本運作、資產重組,專門倒騰股權差價,如此一來,我國實體經濟正在面臨着被掏空的風險,一場「賺快錢」的危險遊戲,正在一些上市公司或國有企業之間你追我趕、相互攀比與角逐。長此以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希望在哪裡?工業強基、實業興邦的戰略是否會泡湯?
值得注意的是,當眾多上市公司熱衷於資本運作、「外延併購」,利用股民的錢去大玩槓桿舉牌,將他人的企業併購進來、做大自己的塊頭和規模,進而達到粉飾報表數字的目的時,一些優秀的公司如華為卻潔身自好、特立獨行,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專注主業,持續研發、不斷創新,讓自己成為世界最強企業。這就是當今中國企業的「兩重天」。
據最新報道,2016年華為銷售收入5200億元,同比增長32%;手機發貨量1.39億台,同比增29%;華為全年研發投入為83.58億歐元,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八,超過蘋果和IBM。
華為數字背後,除了令人吃驚的持續高水準的研發投入,就是不碰房地產、不碰金融、不上市,對主業的專注與執着。
在華為面前,我們的企業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品牌、做強自己的主業、並將自己做成世界同行最頂尖的一流企業。世界一流,當然不是塊頭最大,而是競爭力最強,品牌價值最大,消費者最認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