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理財去槓桿意在回歸資管本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1-04 09:30
張莫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日,市場傳言央行宏觀審慎評估(MPA)於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指標測算。對此,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回應稱,“表外理財並未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將進一步研究表外理財業務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的時機和具體方案,引導銀行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
央行的表態證實,雖然市場傳聞的政策尚未正式實施,但銀行表外理財業務所蘊含的一些“水面之下”的風險已經引發監管層的高度重視。其表態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壓縮金融機構“監管套利”的空間,以此推動快速擴張的銀行表外理財去槓桿,從“表外信貸”進一步回歸至“代客資管”的本質。
最近幾年,不少銀行紛紛加大對資產管理、理財業務的布局力度。伴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銀行凈息差收窄成為大勢所趨。在這一背景下,大力發展理財業務能夠增加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在利息收入減少的情況下進一步多元化銀行的收入結構,使得銀行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提高。從這個角度看,大力發展理財業務是銀行應對挑戰轉型的重要方向。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理財業務的很大部分屬於表外業務,而表外銀行理財業務的特點之一是不占用銀行的風險資本。基於這一特點,受到資本金約束、表內貸款規模受限的商業銀行,為了達到既獲得收益又不過多消耗資本的目的,有可能通過表外理財變相擴張其資產規模。數據顯示,有些銀行表外業務的增速甚至高於表內貸款業務。表外理財業務的過度擴張使其逐步脫離了“代客理財”的本質,而逐步異化為“表外信貸”,成為中國式“影子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國內的表外理財產品總量或超過10萬億元。
實際上,表外理財資金投向為類信貸、債券等資產,與表內資金流向未有實質差別,但是一是由於表外業務不受資本金約束,二是監管層對表外業務監管程度不及表內業務,因此,一些銀行尤其是一些小銀行有很大衝動通過理財產品疊加高槓桿博取收益,而其風險又具有隱蔽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外理財的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剛性兌付的特徵,一旦發生風險事件,這些風險有演變為系統性風險的可能。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稱,銀監會正在研究對表外業務計提風險資本,與此同時,部分地區的銀監局也正推進銀行表外業務自查。筆者認為,銀行表外業務的快速擴張可以被看作是現有政策下金融機構的一種監管套利行為,而央行、銀監會等監管部門頻頻釋放出加強對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的信號,則可看作是一種壓縮這種監管套利空間的行為,也符合目前去槓桿、防風險的整體宏觀政策導向。
未來,若表外理財業務正式納入廣義信貸,銀行必將加強對其理財業務過度加槓桿和擴張的管理;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正在逐步推進“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展,尋求進一步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現狀。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理財業務有望回歸其“資產管理”和“代客理財”的本質,走上規模適度、健康發展的道路。
- AI投資趨勢專家觀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