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樓市火爆或許延緩了中國的產業升級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2 08:10
新加坡智富咨詢機構宏觀經濟商業分析師韓峰撰文指出,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的這一輪中國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持續上漲的大牛行情,讓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圍觀群眾都大跌眼鏡直呼「看不懂」。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火爆的原因已經有各路專家和非專家連篇累牘的分析,不管原因是央行信貸放水(購買端量化寬松加槓杆),還是地方政府抬高地價為了償還巨額債務(供給端嚴重依賴土地財政推高地價),使得「加槓杆」和「去庫存」這兩個本來矛盾的做法神奇地組合到了一起發生了「化學反應」,樓市之火一發不可收。
筆者對於房地產行業是「門外漢」,對於這「百年一遇」的「大火」也是瞠目結舌不知其所往,只能從自己稍微熟悉一些的產業升級方面嘗試着做一點探索和前瞻。
這一輪的樓市火爆或許延緩或者中斷了中國的產業升級。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市場的外需直線下跌,國內需求萎靡不振,4萬億元人民幣出台,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刺激實體經濟,通過資本投入推動制造業升級,但是沒有想到大多流入了樓市,於是全國性的限購限貸實施,實體經濟終於有了一些活水灌溉。
可惜由於積重難返,前二十年只顧賺快錢搞山寨,技術積累薄弱,產業升級這東西也不是有錢就能馬上搞出來的,所以搞了幾年沒有起色,也不能眼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往下掉,沒轍只好繼續放水,有目的的往見效最快的某行業放水,上面信貸一放水,下面民間資本迅速跟莊,所以今年的GDP數據應該不會太難看吧?可惜已經開始的制造業產業升級好不容易有了點活水又被截留了,尚未成型的莊稼麥苗繼續干成一片。
筆者由於項目的關系,經常去探訪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的各類國有和民營企業,這幾年(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由於全球經濟不景和中國內需的不足,中國企業尤其是民企實體企業的日子確實越來越難過了,前幾年制造業還有兩三個點的利潤,這兩年由於原材料成本,尤其是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企業虧損的越來越多了。
本來實體經濟需要大量的「輸血」,通過加大投資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改變中國多年來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低端制造的位置,但是樓市的突然火爆,使得該去實體經濟的錢又一次都跑到了房地產和金融投資領域賺快錢,「百業蕭條,獨尊地產!」成為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現實。
樓市火爆透支了其他行業,尤其是居民消費相關產業(輕工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等)的支付能力。房地產產業鏈長,涉及面廣,變現周期長,天然具有吸納大資本的能力,對全社會資金的吸納和占有能力是股市、外匯、期貨等一眾投資領域遠遠不能比擬的。
不管是買地端,房地產企業的資金投入巨大,還是買房端,居民投入購房的資金也非常大,往往是舉全家幾代人之力。樓市的火爆,一方面加劇和抬升了房地產企業的買地成本(原材料),從而推動了房價的攀升(所謂面粉貴了面包就要漲價),使得地產企業的利潤減少從而投入產品研發的比例減少;另一方面,房價攀升加劇和抬升了居民的購房成本(面包),從而擠占了居民消費其它產業和服務的份額(省吃儉用攢錢付首付,省吃儉用還房貸),買了房,交了首付,背上30年的房貸,基本上就沒有余錢可以進行其它消費了。
房地產行業的不正常膨脹,可說是居民需求的榨汁(干)機,可以想見的未來,百業蕭條的局面還會繼續一段時間,因為,居民手里的可支配收入沒有了。有需求,沒能力,其實等於無需求。
樓市火爆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脫實向虛」的進程。也許是說反了,先有中國經濟的「脫實向虛」,才有了「樓市火爆」,不管如何這個現象恰恰說明了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巨大,投入和產出嚴重不成正比,而資本總是流向回報率最高的地方,所以資本會不斷尋找新的路徑。
今年二三月份開始的制造業民間投資呈現斷崖式下跌,也恰恰證明了資本在實體企業投資的低回報或者無回報,已迫使資本停止投放在實體經濟,尋找類似房地產、金融等高回報的領域,「斷崖式下跌」只是現象,「資本尋求高回報」才是主因。
央行公布的8月底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包括政府、企業和居民存款)在不斷減少,這里面,除了居民存款進入樓市,大量的企業存款應該也進入了樓市。
最近遇到的一位上海企業家朋友提供的信息,也許能夠佐證這個事情:他知道的一個溫州老板,帶着2億現金以公司名義在上海中心區域一次性購入八套住宅。現在大量買房的不但是居民,更是公司,因為,目前只有房子才能保值和賺錢。企業不是應該創造新價值的嗎?
現在中國的企業已經不生產產品了,玩金融才能賺錢。都知道金融等虛擬經濟的回報來源於實體經濟,誰知道盛宴之後的高回報還能持續嗎?來自哪里?沒有了實體經濟的中國經濟會怎樣?未來會怎麼樣?不知道。(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