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信評:台灣100大企業債信穩定 估下半年發債1818億元
鉅亨網記者林昭儀 台北 2010-07-13 17:25
中華信評總經理張華平今天在債信趨勢研討會上透露,台灣營收100大企業整體債信展望大致為穩定,今年上半年已經發行且取得中華信評發行評等的債券金額共計1545.50億元,今年尚待發行的金額總計1818.5億元,將較去年約2275億元有大幅成長。由於央行開始升息循環,中華信評認為下半年企業發債的動作將更加積極。
根據中華信評數據顯示,信用評等優良,為twAA或以上的佔台灣100大企業比重為69%,信用品質較差的TwBB+或更低則佔12%,向上調整的20家,下調的有10家。從去年6月有20家展望被評為負面,但到今年6月底止,已經沒有任何企業被列在展望負向或觀察名單上。
中華信評企業暨基金評等部副總裁蕭黎明指出,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受國際市場影響很大,本地大型企業信用品質與經濟復甦趨勢同步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回升,績效表現比1年前為佳,預期今年獲利水準會進一步改善。
未來仍有風險
然而蕭黎明也強調,雖然100大企業展望大致穩定但風險仍在,例如利率環境的改變、全球經濟是否有二次衰退風險、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中國勞工工資上揚與潛在的產能過度擴充。
蕭黎明認為,許多數據顯示,景氣復甦會延續到明年,兩岸在6月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會吸引大型企業持續推動擴張計畫,以滿足與大陸市場相關的需求。
負責傳產業信評的范維康分析師則補充說,傳產業者因為對在生產和銷售的大陸內需市場依存度在ECFA簽訂後將上升,可能增加投入資金擴大大陸市場營運的規模,但因難以同時在其他市場擴大營運比重,面臨大陸宏觀調控常出現抓得過緊造成景氣下滑、開始放鬆又造成景氣過熱的狀況,以及對這個龐大市場不熟悉等因素,風險反而可能上升,是必須注意的一點。在傳產業者當中,電力、電信和煉油的信用品質較為良好,對中國依存度也較低;水泥和航空則在中國大陸受房地產市場和宏觀調控影響較多和自身財務體質較弱,曝險較高。
但范維康強調,將ECFA視為風險不代表看壞中國市場,而是意味著各個企業因為中國因素帶來機會,但必須進行商業模式的轉換、營運的變動和財務的規劃等,所以是一個使它們風險增高的因素。
企業追求併購與策略聯盟以增加競爭優勢
中華信評數據顯示,除了面板、航運、鋼鐵和紡織外,幾乎所有產業自本業的現金流量都有回升。但儘管全球經濟景氣恢復,其信用結構要回到景氣衰退前的水準仍需努力。100大企業現金部位達5年來新高水準,有計劃擴張產能與進行合併與收購的企業,未來1-2年可能開始降低現金部位。
[NT:PAGE=$]
台灣營收前100大企業中,在過去5年中營收規模增長快速。蕭黎明指出,面板業、PCB和電子零組件業者間去年以來進行併購整合的趨勢不減,自有品牌能見度提高,以及對中國大陸市場依存度提高,市場的整合會繼續發酵,較弱的企業必須尋找聯盟夥伴以確保在激烈競爭下繼續生存下去。而在國際賽事上台灣的品牌能見度提高,但因歐美需求成長減緩,若要成功必須要在中國市場建立起品牌認同度,因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到去年已經超過41%,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蓬勃發展,已成為終端需求的來源。
高科技業營收獲利已回復至衰退前水準
在高科技產業部分,分析師許智清表示,過去1年中科技業中有13 家評等上調,7家下調。有3家展望為正向。多數高科技企業過去兩季營收和獲利率均已回升至經濟衰退前水準。下游硬體業者產生現金流量仍強,借款水準不高,現金流量保障措施持續強健。大者恆大,如鴻海,將持續對規模較小的業者造成威脅,營收和獲利都有下降壓力。
許智清認為晶圓代工、封測、IC設計和ODM/EMS仍維持相當好的競爭力,自有品牌業者尋求持續強化其市場地位和品牌知名度,信用品質走向則因業者規模與市場不一而較為分歧。
許智清指出,政府開放面板業者到大陸投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和市占率,但短期內還是會面臨日韓在面板方面的大幅支出成長的競爭壓力,但長期來看如能與大陸業者做更緊密的策略聯盟,則有助於降低競爭壓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