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印簽署軍事後勤協議 共享三軍基地 抗衡中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31 14:11


美國和印度 29 日正式簽署軍事後勤協議,容許兩國共享陸海空三軍基地,作維修及補給,象徵雙方進一步邁向軍事同盟,以抗衡中國在海洋上不斷擴大的影響力。

綜合中新網、香港文匯報報導,美國防長卡特 (Ashton Carter) 與到訪的印度防長帕里卡爾出席聯合記者會,卡特表示,美印簽訂協議,將令雙方在聯合行動中的後勤工作更有效率。雙方均認為,這項協議提供一個架構,讓美印兩國在國防技術與貿易上進一步合作。但卡特強調,協議並不容許美軍派駐印度的基地。


卡特與帕里卡爾均指,作為印度洋 - 太平洋海域的法規其中一環,美印在航海、航空及通商自由上有着共同利益,但未點名中國。

路透社指出,美國一直希望拉攏印度,以抗衡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不過,印度擔心若與美國簽訂軍事協議,代表美國可在印度駐軍,損害印度自主,因此卡特與帕里卡爾早於 4 月已達成原則性協議,但一直未敲定細節。

卡特與帕里卡爾在今年 4 月原則上同意簽署協議,但雙方一直無法簽訂後勤資源共用協議、安全通信協議和海事等數據互換協議。美國和其他安全合作夥伴都簽訂這些合作協議。

印度擔心這些協議等同於允許美國在印度駐軍,或者形同與美國建立某種軍事聯盟,這將削弱印度的傳統自主權。

卡特將加強美國與印度軍事聯繫作為任內首要任務,去年在五角大廈成立特別部門,推進與印度的合作。而帕里卡爾此次訪問美國,是他在不到一年內第二次訪美,也是帕里卡爾和卡特第 6 次會面。

美國印度商會的施瓦茨說,簽署後勤資源協議顯示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的政府更重視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防務關係。

曾在五角大廈任印度事務主管的施瓦茨說:「多年來,印度媒體有很多關於這些協議的誤導性資訊。簽署這份協議顯示莫迪政府願意承擔短期的政治批判,換取與美國建立防務關係的長期利益。」

卡特和帕里卡爾異口同聲強調後勤資源共用協議並不允許美國在印度駐軍。卡特說:「這不是駐軍的協議。」

2004 年,美國國防部首次向印度國防部提議「兩國軍隊向彼此提供軍事後勤支援」。然而直至今年,歷時 12 年的談判才有了眉目,如今才正式簽訂協議。

根據協定,美印兩軍今後將可以使用對方國家的陸軍、海軍和空軍基地,用於軍事人員和裝備的補給、維修和休整。兩國在互惠基礎上獲取對方除進攻性武器以外的軍事支援。美國戰機和軍艦在必要時可使用印度機場或港口,大大方便美國進出印度洋。

因此,卡特在記者會上稱,協定簽署後將會「使共同行動中的後勤保障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率」。帕里卡爾則表示,這項協定將使印美海軍在共同實施人道主義救援或進行演練時,相互支援變得更加容易。

除《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外,美國還正尋求與印度達成另外兩個「基礎性協定」,分別是關於兩軍通信和交換陸地、海洋和空中數據。

專家指出,美印簽署協定時各懷鬼胎,圍繞「美國是否駐軍印度」問題上的激烈交鋒更體現出兩國關係中的深層次矛盾。表面一派繁榮的合作背後,美印卻難以真正走近。

自 2001 年阿富汗戰爭打響後,美印軍事合作就開始日益深化。特別是近年來,兩國軍事互動頻繁,總把「加強合作」掛在嘴邊。

從表面上看,印度軍火採購的最大來源已從俄羅斯變成美國,美國已成為印度舉行聯合軍演最頻繁的夥伴。但是,雙方加強合作的背後考量並不一致。

觀察人士指出,美國積極推進與印度的軍事合作,旨在建立全球戰略佈局中的「南亞支點」,服務其重心東移的全球戰略佈局。而印度看重的則是軍事技術、裝備、武器轉讓層面的合作,建立現代國防工業的同時,推動政府的「印度製造」計劃。

戰略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美國與印度在協定談判中並沒有一拍即合。印度此前執政的中左翼政府曾明確表示不會簽署類似協定,認為這樣的協定既有損印度戰略主權,也可能將印度拉入美國的同盟陣營。

最受爭議的一點是,印度國內反對派和不少民眾還擔心,協定簽署後美國軍隊可以駐紮在印度基地。即使協定已經簽署,卡特與帕里卡爾仍需在記者會上費力解釋,後勤協定並不會讓美軍駐紮在印度。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馬堯認為,美軍不太可能進駐印度,最多只是短暫使用其基地。首先,印度對主權問題非常敏感,不可能讓美軍進駐;其次,印度是不結盟國家,讓外國軍隊進駐有悖仿不結盟精神。第三,兩國圍繞印度洋有很深的地緣矛盾,雙方信任度不足以讓美軍進駐。

馬堯認為,也正是因為地緣矛盾,美印兩國不可能真正走近。隨著印度海上力量的發展,印度對印度洋的控制能力必然上升,這可能導致未來美印矛盾的激化。而且印度深知,一旦美國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得手,下一步要對付的就是印度了。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