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地方債不會釀成次貸危機式債務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8-05 13:06
當前地方債醞釀的潛在風險令社會各界擔憂。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目前中國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風險整體可控,地方融資平台大部分資金用於生產性投資而非消費,長期看效益較好。專家指出,目前地方政府遇到的問題主要是財務問題,而非經濟問題,因此不能稱之為危機。中國地方債不會釀成次貸危機式的債務風險。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地方政府債、影子銀行等風險因素令市場信心下降,專家指出,信心缺失會加劇經濟下行,形成惡性迴圈,有百害無一益。
「經濟一旦失速,進入慣性下滑軌道,信心缺失與經濟下滑就會形成惡性迴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說,中國經濟增長正處在換擋階段,從過去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一位數的增長。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後,都會有一個經濟減速或者調整過程。研究表明,中國潛在增長率正下移到7-8%的區間,上半年經濟增速仍處在這個區間。
王一鳴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下半年如果穩增長措施到位,經濟增速能達到7.5%。中國經濟增長換擋不能失速,既不能盲目刺激經濟增長,也不能放任經濟減速跌出合理區間。
去年底的數據顯示,36個地方政府債務總量為3.85兆元(人民幣,下同),其中,銀行貸款佔比高達78.07%。隨著財政收入和土地收益增長放緩,地方融資平台進入償債高峰期,人們擔心地方政府性債務不會釀成次貸危機。
「中國的地方債最終大都形成了實物資產,而不是消費。」王一鳴表示,中國不太可能出現像美國底特律那樣政府破產的城市。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也認為,底特律城市發展已經處於下行階段,而中國的城市都處於上升期。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是用於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等投資建設,而這些債務的形成均為一些優質資產,將使幾代人受益。
尚福林指出,中國地方融資平台大部分資金用於生產性投資而非消費,這些貸款短期內可能會出現現金流不足的情況,但長期看效益較好。平台貸款的期限較長,目前資金品質優於一般貸款。此外,平台貸款增速正在放緩。
不過,地方債務的風險仍不容忽視。「由於中央政府及時控制了地方債規模繼續膨脹,國家信用尚未受損,地方債影響宏觀經濟的幾個症狀已得到控制。」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地方政府債務融資可持續性研究」課題組負責人林勇明說,但目前情況好比一個病人的急性症狀已得到控制,而慢性症狀仍需調理,不容小覷。
對於銀行業如何防範地方融資平颱風險,尚福林表示,具體來看,要控制總量,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逐步化解。所謂控制總量,就是要控制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增長的速度,目前新增的貸款主要是投向在建收尾工程項目;分類管理,就是對地方現金流覆蓋率情況進行摸底,與地方政府共同提高現金流的覆蓋;區別對待,就是要把握地方融資平,身貸款的流向,對於生產性、還款效益較好、還款能力強的項目積極給予支援,對一些消費性的財政性支出債務,要讓地方政府逐步剝離出去,用財政資金解決;逐步化解,就是融資平台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積累,要通過採取相應的措施,逐步釋放風險,不能擠破泡沫。
林勇明建議,未來地方債務管理改革應明確以下6點原則:1)中央對地方債務的管理法治化、規則化、常態化。2)地方政府成為獨立財政主體,財源結構優化。3)地方政府成為地方債務市場合格的市場參與者。4)完善金融市場,發展直接融資資本市場,分散風險源,解決期限錯配問題。5)讓民間資本充分進入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領域;鼓勵民間非營利公益性組織的發展。6)積極推進土地與財政制度改革,消除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制度根源。地方政府適度依靠土地融資並分享一部分土地溢價是合理的,關鍵是抑制其過度透支,並保證其土地溢價分享比例在合理範圍內。應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模式,從目前的「賣地模式」逐步轉為國際通行的「租地模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